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研究分享 > 【臺史博特展特報】古城老調再造新聲──火箭人實驗室
字級

【臺史博特展特報】古城老調再造新聲──火箭人實驗室

類別: 活動報導

日期: 2023/03/17

點閱數: 287

 

  
臺史博聲景展特展團隊來到有國境之南之稱的恆春,拜訪知名的在地創生團體「火箭人實驗室」,他們致力於採集蒐羅恆春、滿州兩地的民謠,不僅保存即將消逝的腔調與曲調,於街聲    (Street Voice)平台發行「阿嬤級」的音樂專輯《滿州聲音博物館》,也邀請年輕人運用創意結合現代曲風重新詮釋在地民謠,用音樂喚起對這片土地的記憶。特展團隊期望能借助火箭人實驗室的精神理念,共同譜出屬於臺灣人的聲音展覽。

受訪者:火箭人實驗室Jason、Achi

會議主持:吳佳霓副研究員

與會:陳明祥助理研究員

撰文/攝影:何宇軒

 

圖1. 火箭人實驗室創辦人Jason言談神情。

 

「思想起,祖先鹹心過台灣,不知台灣生做啥款?

思想起,海水絕深反成黑,在海山浮心漂心艱苦。」

 

  生長在南臺灣的孩子們可能對這首〈思想起〉恆春民謠不陌生,短短幾句詩歌就能道盡先民橫渡黑水溝的辛酸,這首膾炙人口的民謠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歌詞曲調因為恆春民謠的形式自由不拘,而有些不同,又或許在每個人心中,這首民謠所傳達的意境也存在著歧異,其共同點都是歌曲所傳達出的鄉愁與認同感。一首地方民謠,因世人的傳唱,而展現出不同的風情面貌,並存在於每個人的記憶中,也會因世代的交疊,成為絕響。為保留這些珍貴的聲音記憶,在恆春小鎮裡,駐紮了一群富有創作能量與想法的青年──火箭人實驗室(Launcher),致力於保存逐漸消逝的傳統曲調,並結合現代音樂美學再造新聲。

  臺史博特展團隊這次驅車南下,前往國境之南──恆春,雖路途顛簸遙遠,但沿途經過濱海公路,眺望著臺灣海峽,二月的補班惡夢也隨著落山風灰飛湮滅了。經過幾小時的車程,風塵僕僕地來到了恆春小鎮,小鎮所帶來的樸實悠閒感,讓團隊放下煩悶沉重的工作感,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情,拜訪恆春青年的築夢基地「城東大院子」。居住在城東大院子的火箭人實驗室Launcher是以恆春古名「瑯嶠」的諧音取名設立,也期許團隊夥伴能像火箭發射器般,帶著年輕人的衝勁與對恆春的熱情,串起恆春半島的人文並將其發揚。

  說到恆春半島,其位在臺灣最南邊,三面環海,一面則是山巒,半島邊陲地帶與外界形成自然的疆界,由閔、客、原住民混居組成的多元文化區域,且大多以漁業為生,其地理特色造就了獨特的人文景觀,若是《斯卡羅》的劇迷粉絲肯定對恆春半島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早期開墾恆春這貧瘠之地,土地與人之間的共榮共存,多元族群之間的衝突與合作,血淚與汗水的交織,共同發展成別具風情的恆春,這段淚水、汗水與血水的移墾史也蘊藏於恆春民謠中,譜成只屬於恆春人的曲調。民國六十年代,傳奇民謠歌手陳達,揹著月琴走遍高屏與臺東,他以滄桑悲愴的嗓音,用恆春民謠喚醒臺灣人對土地歷史的情懷,「一聽就知道那是臺灣的聲音」知名音樂創作人陳明章,原先學習西洋音樂的他,也因為聽見陳達的〈思想起〉,徹底改變陳明章對音樂的見解。

  為了讓新世代能透過歌曲與腔調認識恆春曲調,Jason(火箭人實驗室創辦人)與屏東縣政府從2018年開始積極合作,以「老調新聲」為核心理念,每年舉辦半島歌謠祭,邀請眾多年輕音樂團體一起重新演繹恆春民謠。近年還籌劃安排國外聲音藝術家駐村創作,讓國際聽見古謠與現代的混音,實現「老歌不死,再造新聲」。火箭人實驗室也將民謠製作成兒童有聲書《朵朵的禮物》,透過歌謠訴說臺灣土地與自己的故事,讓孩童從小體驗生活入歌謠、歌謠即生活的恆春樣態。「直接給年輕人傳統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很困難,若先給新的東西,再去剖析背後的歷史面貌會更容易去理解。」Jason為了讓更多年輕人體會恆春民謠的魅力,與劇團合作製作《半島風聲相放伴》等戲劇,以民謠的詩詞與在地阿公阿嬤的生活經驗結合,吸引年輕人去理解地方民謠背後的文史脈絡。

圖2. 特展團隊與火箭人實驗室訪談一景。

 

  熱愛恆春的火箭人實驗室,默默耕耘在地文化,也深受當地居民愛戴,城東大院子宛如恆春小鎮的城鎮中心,並以此作為基地向外擴展,讓臺灣、讓世界聽見恆春古謠之美。火箭人實驗室也表示大力支持臺史博特展團隊,一同協助完成今年的臺灣音景展,能讓南方半島的古韻風謠在臺史博餘音繞樑。

  「民謠、傳統文化其實離你很近,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從歌詞中看見人們對於土地與生活的情感樣態,進而產生強烈的共鳴。」火箭人實驗室秉持這個理念,持續在臺灣南方半島上,透過音樂祭、舞台劇、繪本讓大眾一起參與體驗恆春民謠的各種面貌,並不斷地隨著落山風,隨風歌頌傳唱。

 

 

延伸閱讀:【臺史博特展特報】聽見臺灣,臺灣聲音地圖的引領者──吳燦政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