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主題展覽 > 時代的聲音 > 「臺語」即是「國語」的底蒂
字級

「臺語」即是「國語」的底蒂

「臺語」即是「國語」的底蒂

日治時期曾經發行過以臺語學日語的唱片《皇民化劇:挨拶》,用以推動皇民化、加深「日本化」。內容是兩位臺灣人見面打招呼,以臺語開始談論「學國語(日語)」的話題。甲方會先用臺語說日常用語,乙方會馬上否定甲方說法,糾正為日語的說法。以這種對話方式,教導對方打招呼及日常用語的日語說法,而在唱片最後,又唱一首學簡單日語的歌。此套「挨拶」唱片不僅有臺語版,還有北京語版本,也是以對方的方式在學習日語:《北京語レコード 七(日本語ト北京語;挨拶.初對面ノ話)》,極可能是日本侵略中國後,以相同的方式在教導殖民地的人民學日語。

而國民黨政府在初期管理臺灣人,也利用當地「方言」,來輔助推動「去日本化」。初期被派任來臺灣接收廣播事業的林忠,出生於1914年,是臺灣南投人,在日本侵略中國後,他放棄日本學業,加入國民黨政府的對日抗戰。林忠曾經負責對日本宣傳,以日語和臺語分別對日、對臺灣,勸告日本民眾及臺灣人反抗日軍侵略。之後他曾在電台工作,二戰後才被派到臺灣,擔任臺灣區廣播電臺接收專員兼臺灣臺臺長。在此期間,林忠從事臺語翻譯工作,負責受降典禮翻譯及轉播業務,之後開始接收各地電臺。

林忠早在戰爭期間就編寫過「國語」廣播教本,方式是在注音符號旁加註國音、日本語音、閩南語音及羅馬拼音,可說是盡可能採用各種臺灣人看得懂的拚音來教導「國語」。教本內容以文法、常用會話、國家大事等為主,這些教本也在戰後被採用為臨時教科書。

此外,林忠十分注重以電臺推廣國語教育的功效,臺灣廣播電臺在戰後初期除了放送一般性節目,也加重教育性節目的比例,用以推行國語跟政令。特別的是,當時也設立「閩南語講座」,也有介紹臺灣史地的相關節目。在1946年,臺灣廣播電臺的國語播音858小時,佔42%;臺語則有810小時,佔39.7%,兩者比例幾乎相近。

可見國民黨政府初期尚未強行打壓作為「方言」的臺語,反而以「方言」去學習國語,也藉「方言」去消弭日本性。當時的臺灣人認「國字」,幾乎全是日文裡所用的漢字觀念,甚至學「國語」也以假名注音,當時政策主張先實行臺語復原――精神復原――文化、思路的復原,從臺灣話學習國語。

日本政府先是於皇民化期間,用臺語推行日語,而國民黨政府在戰後初期,卻也是以臺語作為去日本化的手法。也就是說,一個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很可能在短短十年之間,經歷過先以臺語學習日語,再透過臺語學習國語、消滅日語的情況。無論是「日本化」還是「去日本化」,兩個統治者皆利用「臺灣話」來達成自己管理人民的目的。

林忠藉由廣播、以臺語推動「國語」的成效到二二八事件後戛然而止。由於臺灣廣播電台曾經為臺灣知識分子放送宣傳內容,後來國民黨便將林忠免職。雖然林忠親自向陳儀解釋放送緣由,並聲稱自己不可能有叛國行為,但僅僅不被追究責任,職位並未恢復。直到國共內戰發生,國民黨逃亡來臺,自此將文藝政策定調為「反共」,將北京語視為唯一官方語言,逐步壓縮「方言」的生存空間。可見,但無論是日本政府的皇民化運動,還是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在既推行國語又收攏本土語言的狀況下,將無可避免地凝聚「臺灣人」認同感的矛盾,因而將對政權不利的本土語言棄之如敝。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