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主題展覽 > 田野的聲音 > 南管音樂與民間儀式的共融
字級

南管音樂與民間儀式的共融

南管音樂與民間儀式的共融

從古至今,人們相信藉由無形的力量得以撫慰內心的不圓滿,戲曲及其音樂的功能性也會在酬謝的過程展露無遺。例如,廟口歌仔戲演出前,通常會先進行富有吉祥之寓意的「扮仙戲」答謝神靈的庇佑;此外,台灣尚以南管音樂於民間宗教在咒語、法術的應用慣例,促使兩者之間具有相當濃厚的關聯性。
  
  澎湖當地興盛的法教系統(普唵派),沿用大量南管音樂作為法師的唱念曲調,通常會使用到【北青陽】、【潮陽春】、【短相思】、【水車】等曲調。然而,諸如此類的南管音樂除做為民間儀式使用,最早實為王公貴族的私人樂班、後轉為流行樂曲,可見於本館館藏之南管唱片。其中,於日治時期的日蓄(鷹-紫)發行,收錄於《南管曲:水車》由位列鹿港雅正齋先賢圖唯一女性的阿樓(本名施碟)所唱的〈花婆断〉套用【水車】(發行編號:F129),其樂聲悠揚,【水車】本身帶著柔和、繾綣的美感,阿樓亦以模仿男性演唱穿插,搭配花婆斷約的曲詞,更為動容。在著名南管戲文《陳三五娘》之中也時常使用,然阿樓的歌聲除極具南管子弟的風格,更因其早年擔任藝旦,使其曲律方正、泉音咬字尤顯細膩,皆令人聽來陶醉不已。藉由上述館藏南管唱片,我們得以理解,無論是【水車】、【北青陽】、【潮陽春】皆具有高度的抒情性;更可證明南管音樂的存在,長年以來影響著漢人生活文化、娛樂活動,在一曲曲的洞簫、拍板、胡琴演奏中,伴隨空靈人聲引領每個聆聽者走進高雅幽深的音樂世界,自然可以想見南管的迷魅之處。

  南管樂曲走出官宦王府後,被民間信仰吸收成為不可或缺的儀式性工具,兩者相互影響之下,南管更獨特地成就台灣傳統音樂的多元性與共融,其雅致、虛渺的音樂特質無不被視為陽世之人跨進異度空間的指南針。這就不得不提及【直入花園】,此乃是台灣、閩南地區藉由尪姨(ang-î,意為靈媒),帶領信徒進入「探元辰」、「觀落陰」相當重要的南管曲調之一,具體描寫「牽尪姨」儀式過程裡,尪姨用著第一人稱的視角帶領每個陽間人下地府找尋亡故親人時所看見的幻象,而歌詞反覆出現的「囉哩連囉哩」更讓聽者一步步沉浸神秘花園。

推薦聆聽

珍藏史料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