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湯裡的人生滋味──用聽的歌仔戲
《八珍湯》原為京劇皮黃戲,起源於何時已不可查,為民初京劇演員李多奎的代表作,也是老旦行當的代表劇目,後人將此戲從角色設定和唱腔上增添其內容著作而成,然而又可依照故事中父子三人成為進士之典故名為《三進士》。目前,在台灣的戲曲舞台、歌仔戲唱片或電視演出版本情節大同小異,主要講述山西秀才張文達上京赴考,但因其家中貧困,妻孫淑琳(或稱孫瑞娘、孫淑娘等名)向周、常兩家借貸以付盤纏,怎知文達一去不回,家鄉災荒連年,孫氏無錢償債,一雙嬌兒又在陰錯陽差之下,為周夫人、常老爺抱走抵債。孫氏因而展開十八年的沿街賣身以求尋回失落的丈夫與孩子,直至有次進常府為奴,卻因未做好「八珍湯」受到常夫人虐打,後又奉命前去周府還禮時,遇到賢淑的周夫人,言談間得知其夫正是自己失落十八年的親生兒周子卿;母子相聚後,子卿帶著母親前去常府相認大哥,天保卻不肯相認,雙方起爭執告上公堂,豈料審理此案的巡按大人,正是十八年來杳無音信的張文達,分隔多年,一家再次相見團圓卻是在公堂力爭,不勝唏噓。
然而,這一碗流傳在民間戲曲裡的珍貴湯品不僅是一齣賺人熱淚的骨子老戲,亦可說是與常民百姓息息相關的人生故事。廟口鑼鼓喧天的戲台何時端出《八珍湯》早已不可考,但卻又很神奇地被收錄在【廿八星宿靈籤】第22首〈三進士父母子媳相會〉走入廟裡提供信徒指點迷津;1970年代,由五虎唱片灌錄出版的《八珍湯》傳遍大街小巷;後則由河洛歌仔戲團分別於1982、2002年錄製成電視歌仔戲《三進士》播映於家庭客廳,也可說是伴隨人生成長不可或缺的家庭教化故事,藉由人們的闡述、演繹代代傳承。
1920年代,歌仔戲進入商業劇場開始進行售票演出,陸續自南管戲、北管戲、四平戲、京戲採借劇目,增加許多歷史演義小說的素材,如《楊家將》、《秦香蓮》、《羅通掃北》、《包公案》、《孫龐鬥智》等,並受到來台演出的京班影響,仿效身段、唱腔、鑼鼓等方式擴充自身演出形式,因此也逐漸站穩本地興盛戲曲的地位。其中,《八珍湯》,又名《三進士》,傳統戲曲名作之一,中國各大劇種皆有廣泛運用,如京劇、豫劇、越劇、徽劇、河北梆子等,在台灣則是可常見於歌仔戲、北管(亂彈)新路戲的「古冊戲」劇目。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八珍湯》(館藏號:2003.009.0759.0001)唱片則是於1972年由五虎唱片所發行,由聯通廣播電台歌仔戲團錄製,至今保存良好,我們可藉由唱片的旋律中,一窺當年廣播電台演員的扎實工底與清晰的咬字唱腔,身為團員之一的王金櫻原先一向以閨門旦應工,電台團長劉鐘元(也就是後來的河洛歌仔戲團創辦人)見其聲音宏亮,推薦其改飾以虐待婆婆的惡媳婦常氏(花旦)反能增添光彩;然而,在當時的歌仔戲圈皆以青衣苦旦為主要追求,惟有王金櫻卻一反常態,勇於承擔學習、挑戰角色,從此名聲響亮,人人皆知壞媳婦具有清麗柔美的高亢嗓音,成為眾人追逐目標。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1982、2002兩度由河洛製播電視版時,王金櫻則改為飾演受媳婦虐待的婆婆孫淑琳(老旦),其動人聲線再次受廣大觀眾好評,兩者角色情緒之轉換更顯演員藝術寬闊。近年,薪傳歌仔戲劇團曾以「看家戲計畫」整編此劇重現當代舞台,而廟口戲台亦競相爭演,尤以惡媳虐待婆婆一段最為人所熟知,最終結局於公堂上一家相認情節更是賺人熱淚。
目前,除《八珍湯》以外,館內收藏的傳統戲曲(包含平劇、滬劇、京韻大鼓、黃梅調、說唱、蹦蹦戲、歌仔戲等)唱片共計有159張,其中歌仔戲類有90張,約佔五成以上,故事主題多元,諸如忠孝節義的《薛剛反唐》、《薛仁貴》、《王莽篡漢》、《萬古流芳(趙氏孤兒)》、《三進士》,又或仙佛神鬼的《張世真下凡》、《陳靖姑收妖》,以及動人心弦的《秦香蓮》、《山伯英台》、《孟姜女》等。另外,我們又能從中得知歌仔戲一如地方戲曲發展,大量沿用京劇戲碼為自身所用,更加充實新興劇種不足的能量與演出題材,可說是相當重要的發展過程。接著,透過館藏資料,我們可認知此歌仔戲套裝唱片配唱的演員包含有楊麗花、廖瓊枝、王金櫻、小鳳仙、柳青、陳剩、小艷秋、碧天鳳、吳梅芳等人,由於時代背景關係,灌錄者多半來自廣播電台、內臺/外臺歌仔戲班、電視歌仔戲演員,皆須具備能夠長時間配合演唱、通曉音韻與台語咬字的能力,因此能進錄音室者可說是一時之選,其中又以新北市(時稱台北縣)三重一帶的五虎、鈴鈴、月球唱片業者為大宗生產來源,這也足以顯現當時唱片產業的興盛,而人們除前往戲園觀賞演出以外,更多選擇唱片歌仔戲做為主要娛樂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