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主題展覽 > 生活的聲音 > 文明戀愛──愛情流行歌的兩面
字級

文明戀愛──愛情流行歌的兩面

文明戀愛──愛情流行歌的兩面

愛情並不總是同一個模樣──不是說兩個人的愛情會因為時間而變換,有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形狀,而是在不同時代,「愛」有不同的意思。在20世紀初的台灣,愛代表了自由和文明。

  號稱台灣第一首流行歌的〈桃花泣血記〉,就把將文明和戀愛劃上了等號。

1.愛情的到來
  〈桃花泣血記〉是1932年配合同名電影由王雲峰作曲、詹天馬作詞的電影宣傳曲,原唱是純純。歌曲是七字仔調的形式,7字一句,4句1葩,總共10葩,灌錄成兩張唱片。

  電影的女主角琳姑出身歹命,遇到富戶人家子弟德恩,兩人相互意愛,卻因為傳統禮教束縛遇到重重阻礙,德恩最後被迫和他人結婚,琳姑則在留下與德恩的孩子後病故。

  歌詞作為電影的宣傳,緊扣劇情卻又不洩漏結局,把桃花和人比較,提及花落會再開,而人死卻不會再活,為人父母應該拋棄貧富的階級意識和傳統禮教,認識自由戀愛才是文明社會的新時代。

  青年勇於追求自由戀愛,讓文明時代的到來有了希望。

  20世紀初台灣在日本統治下,推動許多現代化的措施,包含了電燈、鐵路、郵政電報系統等。這些現代化讓解決了人們生活的許多不方便,晚上不再需要又貴又臭的煤油燈或蠟燭,南來北往有了火車之後減省許多通勤時間,郵政和電報系統更是讓消息傳遞更為流通,更別提改善整個嘉南平原灌溉系統,以及高雄港、台南運河、各大發電廠這些基礎建設了。

  在日本有意建設下,台灣的物質條件愈來愈現代,或者說所謂的「進步」,但作為殖民地人民的台灣人,地位始終低於「內地人」一等,許多觀念仍然與以前一樣。

  比如蔡培火在1919年初版的《十項管見》就提到,台灣20多年來變化很大,水溝挖了、道路拓寬了、電燈點亮了、四處都有機器聲,而這些都是日本人帶來的文明建設,不過台灣人的內心仍然和二三十年前一樣,並沒有比較「文明」。對當時的知識份子而言,台灣人總是守著許多傳統的舊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儘管台灣建設朝向文明發展了,但台灣人仍然不是「文明人」。

  經過了一百多年,我們當然可以對「文明」有複雜的辯證,但對當時而言,文明就是脫離野蠻,變成一個自由、自主的人。

2.Love讓人不野蠻

  在大眾層面,藉由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追求台灣人自主權力;個人層面,擺脫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的愛情──自由戀愛則成為了文明的象徵。

  在台灣早期的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討論自由戀愛的篇章,像是謝春木在1922年以追風為筆名發表的〈彼女は何處へ?〉(後譯為〈她往何處去?——給苦惱的姊妹們〉)、賴和在1931年發表的作品〈可憐她死了〉都寫了自由戀愛的女性。

  台灣的流行歌,從〈桃花泣血記〉開始,戀愛和文明同時出現,在歌曲中代表了自由和自主──尤其是女性的自由和自主。

  創作〈四季紅〉、〈望春風〉等著名歌曲的鄧雨賢,在1933年曾經和陳君玉寫詞合作的〈跳舞時代〉也是如此,歌曲藉由純純的聲音唱出輕快的旋律,呈現文明時代的女性能夠自由社交,跳著狐步舞及時行樂的景況。

  和〈跳舞時代〉同樣在1933年發行的〈青春怨〉原唱是愛鄉和省三,歌曲採用1927年中國流行歌〈毛毛雨〉,內容則是批評買辦婚姻,愛情才應該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部份。

3.新時代的勸世
  在面臨這種新時代思潮衝突時,自然也會有反思或衝突的聲音,比如和前兩首一樣於1933年由林氏好演唱的〈紅鶯之鳴〉,就唱出了新世代的女性嚮往文明的自由戀愛,但許多時候反倒被欺騙感情,淪為有錢人的玩物。

  1935年鄧雨賢作曲,由周添旺作詞,原唱為靜韻和曉鳴的〈速度時代〉,表達當時文明發展講求速度,文明時代變成了速度時代,而在這樣的速度時代下,用了男女對唱表達兩人之間對戀愛不一樣的想法,男生想要追求穩定的關係,女生則是把戀愛當成遊戲。

  自由戀愛這個和「文明」一同到來的新興價值觀,在結婚當下才會認識對方的時代是相當大的衝擊,而這些歌曲便映照出當時人們的想法,或許提倡自由戀愛朝向文明,又或許是勸誡人們應該要好好思索這些新興價值觀的意義,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潮,讓歌曲除了心情的抒發或時代的反映外,有時更帶了道德教化的勸世歌

推薦聆聽

珍藏史料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