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主題展覽 > 生活的聲音 > 女性歌仔戲演員的聲音魅力與崛起
字級

女性歌仔戲演員的聲音魅力與崛起

女性歌仔戲演員的聲音魅力與崛起

我們透過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的諸多歌仔戲唱片裡,劇目包羅萬象,才子佳人、歷史古冊皆有,包括《薛剛反唐》、《二度梅》、《山伯英台》、《秦香蓮》、《石平貴與王寶釧》、《孫龐下山》等;除題材多元外,我們亦能發現這些唱片多由女性為主唱,以楊麗花、小鳳仙等女性演員為主唱約占三分之一以上。
藉由黑膠唱片的快速轉動過程中,帶著我們重新回到1960年代,可以在《薛仁貴征東》裡聽到楊麗花在年少時發揮出武生的渾厚嗓音;以及在《山伯英台》聆聽到柳青用生命表達一份對於英台的深情與癡愛,或是《漢宮春秋》中碧天鳳颯爽而豪邁的英姿;又如小鳳仙在《陳世美反奸》裡以奸邪詮釋反面無情的薄情郎陳世美。在唱盤指針的帶動下,君不見千古風流小生迷人俊俏的模樣,但這也是唱片歌仔戲的特點,藉由唱念與聲韻、「氣口」,足以讓人有種「戀愛」的感覺,彷彿就像我們在春日裡曾經邂逅的心上人。

歌仔戲的迷人又可愛的「坤生」現象風靡萬千觀眾,但為何會有如此反串的現象發生?我們可以從過往臺灣傳統社會對女性的規範來談起,日治時期臺灣戲曲演出(如京戲、南/北管戲、布袋戲等)為例,女性不宜拋頭露面,清一色皆由男性扮演或發聲,如歌仔戲的前身「本地歌仔」即有此特點。
  1920年代,歌仔戲走入商業劇場,吸收不同劇種特色形成大戲型態,深受當時流行的京調女班之影響;其中,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性別轉換,「小生」改由「女性」主演,也就是「坤生」。 坤生發展更來自於演出型態的轉變,從酬神戲發展為售票內台戲,以大眾娛樂性為取向,更擺開女性「褻瀆神明」包袱,因此女性更能自在演出不受限制,且相比男性演員,女性擁有介於兩性之間的一種陰柔、唯美的姿色,這也與其主要群眾「婦女」有著更加緊密的連結。

昔日女性持家為業,男主人以外務為主,飯後齊聚台下看戲便成為許多女性間的消遣娛樂,戲台上的深情小生便成為女性觀眾轉移情感的對象,無論是在演前寒暄,又或在演出過程中「貼賞金」、「打金牌」,皆透露出女性觀眾在保守社會裡,打破那一份面對「異性」的綱常倫理,也帶給女性觀眾一份獨特且跨越性別的情感寄託,形塑出廣受歡迎的男裝麗人,為過去嚴謹的性別規範另闢新徑。

坤生與女性觀眾間的獨特社交關係之外,「聲嗓」與「外貌」往往是許多戲班票房的重要關鍵,歌仔戲採用本嗓唱法,其音域較高,男性在發揮上相對劣勢,由女性以中高音演唱較能增添光彩;從外貌而觀,戰前多以古冊戲為重,女性的武打身段、陽剛氣息不若男性吸引觀眾,故仍多以男性為主,直至1950年代後,「變體戲」風格鼎盛,劇本著重於男女之間的奇情歡愛,為避免觸及性別規範,逐漸開始改由女性演出,且在扮相上更顯男性具有吸引力。

自歌仔戲發展以來,外台演出主要為「做活戲」型態,採用無固定劇本、臨場活潑的演出方式,更是成為坤生對台下「發電」的來源,不僅是讓女性觀眾具有著慰藉的情感交陪外,更能透過每位演員的精湛表現,選擇出自己心目中最適合的男主角,這也是使得歌仔戲何以散放出如此貼近人心的魅力泉源。

近晚期,歌仔戲涉足唱片或電影、劇場時期逐步以固定劇本進行,但仍是繼續沿用歌仔戲在20世紀後的演出習慣,由女性演員擔綱主角,成功地藉由「聲音」吸引一大票女性觀眾,直至現今這些演員仍是歌仔戲舞台的耀眼之星。

推薦聆聽

珍藏史料

《鄭元和與李亞仙》電影海報

《鄭元和與李亞仙》電影海報


藏號:2004.021.0741

《陳三五娘》電影海報

《陳三五娘》電影海報


藏號:2004.021.0740

《陳世美反奸》唱片封套

國聲唱片公司發行歌仔戲專輯《陳世美反奸》唱片封套


藏號:2004.028.1561.0001

《歌仔戲電視紅明星:楊麗花》唱片封套

惠美唱片公司出品《歌仔戲電視紅明星:楊麗花》唱片封套


藏號:2003.009.0763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