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研究分享 > 聽笑科曲盤講庶民文化/黃士豪
字級

聽笑科曲盤講庶民文化/黃士豪

類別: 文章分享

日期: 2019/09/21

點閱數: 972

作者/黃士豪(曲盤聽講工作室)

(本文為投稿至「老調新風潮:第2屆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研究分享之文章,經作者本人同意刊登於本站。)


 

     會開始愛上這些年代久遠的老曲盤,我想是因為童年時期在鄉下跟著阿嬤相處多年時的生活點滴,剛好藉由留聲機播放曲盤時所流露的音樂旋律有如一把記憶的鑰匙開啟我那一段童年回憶吧!

     小時候的記憶中,阿嬤有一項常人不會的特異功能-「米卦收驚」,常有人上門求助阿嬤的幫忙,只見阿嬤將米杯裝滿米後,再用一塊布包起來,一手拿三炷香,一手拿著用布包起來的米杯,口中唸著我聽不懂的咒語,開始為人施法收驚,這景象無形中也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閒閒無事時阿嬤都會坐在三合院的簷前下聽著收音機或是與隔壁鄰居開講聊天唱歌渡時間,我也總是喜歡坐在一旁靜靜聆聽,鄉下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慢活悠閒自在,當然也有熱鬧無比的時候,尤其是遇到附近廟宇陣頭進香辦活動的時候,阿嬤都會拿著椅凳帶我去看歌仔戲和布袋戲,到了傍晚時宮廟還會舉辦一項獨特的儀式法會{觀落陰}

  阿嬤看我非常好奇,就牽著我的手與我在一旁觀看,還會為我全程解文說字。

  許多年後阿嬤雖然已經不在了,但那顆種子早已埋在內心深處,直到某一個夏天我無意間經過一間民藝古董店門口時被一台造型像朵牽牛花的電唱機發出的音樂聲給吸引住,我整個人突然間像是記憶中的鎖被打開似的,那聲音讓我感到既熟悉又親切,當下跟老闆談好價格後就將那台牽牛花帶回家,也正式的展開了我歷史聲音收藏之路。

  回到家之後,我開始上網、買書、查資料,四處請教一些音響的同好前輩,才漸漸有了一些概念,原來這不是電唱機,而是年代更久遠的留聲機,這長得跟黑膠唱片很像的唱片,不!應該是說黑膠唱片跟它很像的唱片-原來它叫「蟲膠唱片」,它們的材質、轉速、載體容量以及重量都有很大的差異性,很神奇的是-聽黑膠唱片、CD或是卡帶,我都是無動於衷的耶!但凡是蟲膠曲盤的聲音,就會讓我特別的有感覺,也因為如此,使我想要更進一步的去了解它。

     然而在收藏過程中我發現蟲膠唱片留下的數量極為有限,尤其是台灣本土的曲盤更加難以發現,為了找尋這些老曲盤,我幾乎跑遍了全台的民藝古董店、資源回收場、還去請教許多收藏家、就連各地的跳蚤市場也都能見到我的蹤影。

    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網路資訊的發達,我發現尋到這些老曲盤的機率愈來愈低,價格也以驚人的速度每次不斷攀升,因此我決定下鄉一步一腳印地去尋找老曲盤的蹤跡。

     從每個鄉鎮的活動中心、廟口大樹下、老人會和里長服務處開始下手,這些都是我打探消息的情報站,多年的尋寶過程中也讓我認識了許多熱心人士,更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尋寶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故事以及刺激難忘的回憶,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次在南投某大戶人家床底下尋寶開獎竟然發現到台灣人於1914年首次錄音發行的曲盤-{點燈紅}以及在台南佳里民宅倉庫的櫃子裡發現到日治時期超罕見的布袋戲曲盤,而且還是由當時大稻埕布袋戲名團{宛若真}盧水土與紀三貴大師的作品,隨著此張曲盤的出土證明了{宛若真}才是最早開始採用京劇鑼鼓後場配樂{外江戲}的創始者,從這一批曲盤的研究我發現,當時的主人非常喜愛布袋戲跟笑科類曲盤,其中{探花叢}這張曲盤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從曲名看來,我一開始以為是男人去走店的趣味談,結果回家聽到內容的時候,著實令我驚訝又感動,內容情節原來是元神出竅下地府看自己本命宮的傳統宗教文化有關,這裡頭的故事情節就跟我兒時在宮廟裡所看到的場景一樣,法師用紅布矇著民眾的眼睛,嘴唸咒語手執法器藉由宗教的力量,穿越陰陽之間看看自己的本命樹,紅白花朵與數量代表著女孩男孩與胎數,藉由換花可改變生男生女,樹的枝葉旺盛代表著身體狀況,施肥澆水修剪枯葉可讓身體好轉,突然間腦海想的,耳朵聽到的聲音,是那麼的熟悉親切,還好小時候有當過阿嬤的小跟班,因此聽到這張曲盤裡的說唱內容時,我如臨親境感同身受。

   回顧以往收藏的曲盤時,每一年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與了解,從一開始只專注於流行歌,忽略了南北管及歌仔戲,到後來也漸漸的懂得去欣賞這些傳統戲曲文化,近年來更是愛上了笑科曲盤,原來說唱文化不只是說唱文化,裡頭還包含了台語文學、庶民文化跟說唱藝術,這些曾經消失的音聲文化,在許多因緣巧合之下,讓我得以尋獲,彷彿是老天爺無形中賦於我的使命而我也樂於其中,尤其是近年來我的收藏方向也由當初單純的收藏興趣,轉為內容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分享為目的,也希望藉由自身的小小收藏經驗分享能引起更多民眾對於這些音聲文化的認同與關注。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