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全臺灣》影片中的臺灣音/黃裕元
類別: 文章分享
日期: 2019/01/04
點閱數: 4939
作者:黃裕元
欣賞歷史影像,不只是看一部電影,更是穿梭時空的體驗。特別是當中出現某些熟悉的人物、事件、地點,或是聲音,自然會發生強烈的驚奇感。對熟悉臺灣歌謠的臺灣人而言,臺史博館藏膠卷裡、題名《全臺灣》的其中幾段,是格外令人驚奇的:有一段使用了歌手純純演唱的〈月夜愁〉作為配樂;之後多處出現民謠歌曲〈五更鼓〉的輕音樂;還有個片段,是兩位年輕女性坐在椰子樹下,大聲唱著歌謠〈雪梅思君〉……[1]
前述提到的三首歌,都是流傳至今,擅長唱臺語歌的人都仍普遍熟悉的歌曲。這幾段影片並沒有字幕,也沒有旁白說明,單就影片內容,不知演唱者是誰、或什麼歌名。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當時的影片製作者認知到,這些是相當具代表性的臺灣聲音。
一如這樣的例子,館藏的《全臺灣》片段裡,還有許多與畫面同步的發聲片段,這些片段令人強烈意識到,由於動態影音技術的發展,畫面、聲音不再是被迫抽離運用的素材。影音的交疊與同步,具有更強的寫實效果,也讓我們得以將視覺與聽覺的交叉比對,理解當時畫面與聲音是如何被揀取、紀錄與再現,及其社會意義。
本文將以館藏《全臺灣》影片中的本土聲音為中心,探討前述的課題。在探討影片聲音之前,需先理解當時做為「觀影者」的「聽覺」,大致的脈絡與情形。
一、觀影者的聽覺
一般認為,電影是視覺的藝術,在電影技術上,聲音相對於影像算是較晚起步的。不過,聲音表現能提示畫面重點、凸顯劇情張力,相關音樂更能帶動流行、開發消費市場,在電影工業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關鍵的角色。
動態攝影與留聲唱片,是19世紀末穩定發展的技術,對兩項技術分別有所貢獻的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很早就嘗試將之結合,企圖達到影音同步的效果,卻未能成功商業化。1920年代,以電磁原理為核心的麥克風改變了錄音技術,聲音映寫在膠卷上也成為可能。1927年華納兄弟影業發表首部有聲長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歌手在觀眾面前講話、唱歌、跳舞,劇情中的環境音也能清晰聽見,震撼影壇;1928年底,華特迪士尼發表首部動畫電影「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米老鼠與鄉村動物們在音樂間吹口哨、活潑跳動,成為全球第一部有聲動畫電影……
電影:爵士歌手
動畫電影:汽船威利號
時興的「發聲映畫」很快就向臺灣市場叩關。1928年就有有聲電影向總督府申請檢閱,當時電影檢閱室還需向具發聲電影播放機的「新世界館」借用場地,可見這時臺北電影院已經跟上有聲時代,1929年臺北已有多家電影院購置最新型有聲電影設備,當時報章媒體稱之為「トーキー」,取自talkie,指能同步錄音的影像拍攝與放映技術。[2]
早期無聲電影時代,電影院現場備有「活動寫真辯士」(一般簡稱「活辯」或「活動辯士」)進行講解,更搭配樂師演出伴奏,等於是在現場表現聲音,提供觀眾影音享受。在有聲電影出現後,原則上辯士與樂隊就得退場,由電影本身來提供聲音資訊。不過,這樣的現象在臺灣電影圈的辯士界並未發生。
在臺灣播放無聲電影時,觀眾是透過本土解說員的聲音表演而觀影,就觀影經驗來說,有學者稱之為「臨場式本土化」。而當1930年代有聲電影起步發揚後,普遍不解日語、也不解中國語的臺灣人,仍須仰賴臺語辯士的從旁解釋,於是隨著有聲電影的增加,臺語解說員仍大行其道。[3]
1934年《全臺灣》這部片的拍攝與播映,大致是在這樣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情境下展開。
二、拍攝者與被拍攝者
1934年6月11日,「日本映畫劇場企畫部」(當時簡稱「日映」)[4]獲得臺灣總督府的補助,率團來臺拍攝「臺灣軍特種演習」實況,同時也拍攝一些風土民情,打算製作「臺灣の紹介」影片。一行11人,主要有導演、技師、助手,隨行還有日本演員澤田愛子、明石止彌,除攝影機外更攜帶3部錄音機。隨團更攜帶有聲電影15卷,規畫巡迴拍攝同時也在戶外播放有聲電影,以饗大眾。
此行規劃拍攝的主題有統治篇、產業篇、教育篇、國防篇等,也拍攝自然、住民、交通通信、教育等名所遺跡,預計拍攝1個半月。[5]
這支攝影隊正式名稱為「日映プロダクション」(可譯為日映攝製團隊)在當時的新聞報刊相當轟動,媒體簡稱之為「日映トーキー班」。抵臺後除了展開拍攝作業外,更舉辦演出者選拔—「臺灣小姐(ミス臺灣)審查會」。6月13至15日一連三天,在臺灣日日新報社三樓會議室現場報名,募集條件強調除美貌外,更強調是有聲錄影,所以聲音也要好聽。參加選拔者共20多人,結果由吉川榮美子、黃氏鳳獲選,另一位臺灣美女李氏彩鳳表現不亞於黃氏鳳,因已婚而未能給予頭銜,而額外取得「特別出演」的機會。[6]
兩位獲得「臺灣小姐」頭銜的美女,吉川榮美子是森永製菓在臺專務千金,日後下嫁給名歌手、重量級歌謠曲家中野忠晴。[7]黃氏鳳是臺南人,特地北上參加獲選。在報上刊登的合照中,日臺四位美女分立左右兩侧,特別演出的李氏彩鳳顯得落落大方,在鏡頭前活潑顯眼,黃氏鳳則看似較為內向。兩位臺灣女性,應該就是在該團隊完成的影片《全臺灣》第一卷中,椰子樹下大聲演唱〈雪梅思君〉的女性。
這場選美秀可說是結合臺灣總督府、日日新報社,為日映攝影團隊造勢活動的一環。選出美女加入拍攝陣容後,攝影團隊也開始分三班分頭作業,依報上刊登的預計行程:第一班由服部導演率領,16日出發,拍攝宜蘭、花蓮、臺東到鵝鑾鼻,預計20日回臺北,臺灣小姐黃氏鳳也隨行。第二班由梅原導演率團,20日從臺北前往高雄,也會搭驅逐艦前往澎湖,拍攝新山馬公要港部司令官的演說,預計24日回臺北。第三班由松井導演主持,拍攝17至21日間臺北的各項儀典活動。分頭作業完成後,25日臺灣軍特種演習正式開始,全員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拍攝。[8]
日後該團隊完成了兩部片,也就是《全臺灣》和演習實況的《守れ臺灣》。《全臺灣》當時定名為「オール臺灣」,全套共7卷,同年的9月12日下午在東京銀座「フォツクス映畫會」舉辦試映,17日送往臺灣,總督府預計會送納宮內省,並配送給全臺電影院播放。[9]
在館藏影片片頭中,陳列了三班攝影隊的導演名字:尾高三郎、服部真砂雄、廣田作雄。相關資訊與前述報導有所不同,據報載,尾高三郎為該公司營業部長,廣田作雄為企劃部長,服部真砂雄則是第一班導演,可能是後來業務與規劃不同,也可能是實際拍攝、剪輯製作過程中,進行了名義上的調整。
三、《全臺灣》裡的聲景
關於《全臺灣》的內容,學者陳怡宏、葛西周已有論文分析陳列。簡而言之,據報載全套有7卷,館藏為其中的4卷,參考內容順序,本文延用葛西周的編列,名之為「第一卷」、「中一卷」、「中二卷」、「最終卷」。就內容來看,中一、中二兩卷又與最終卷有接續關係,所以館藏的四卷膠卷,可能是全套《全臺灣》七卷中的第1、5、6、7卷。[10]
檢視館藏四卷影片的內容,就旁白以外的聲音內容列表簡述如下:[11]
表、館藏《全臺灣》中的聲音段落一覽
影片 | 影片畫面簡述 | 型制[12] | 聲音內容 |
---|---|---|---|
第一卷[13] | 「全臺灣」片頭/製作團隊人名/音樂唱片編號介紹 | 配 | 〈臺灣行進曲〉[14](出自古倫美亞編號25609,東京市本橫小學校學生演唱) |
地理-北回歸線、人口介紹/風景、牛、騎牛的小孩 | - | - | |
香蕉產業 | 配 | 〈月夜愁〉(出自古倫美亞唱片編號80274,周添旺詞/鄧雨賢曲,純純唱) | |
稻米產業 | - | - | |
從神戶出發到臺灣的船票,搭上朝日丸出發 *澤田愛子、明石止彌演出 | 配/現 | 〈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演奏
出發銅鑼聲-汽笛〈螢の光〉 〈Over the Wave〉音樂 |
|
臺北植物園 *澤田愛子、明石止彌演出 原住民(服飾似為排灣族)男女採椰子/樹下男女交往、後方有火車通過 |
配 | 〈五更鼓〉跳舞音樂(出自古倫美亞唱片編號80272) | |
兩女作於椰樹下唱歌 *黃氏鳳、李氏彩鳳演出 | 現 | 兩女唱〈雪梅思君〉,二弦伴奏 | |
中1卷[15] | 日本船:下關條約春帆樓 | 配 | 義大利輕歌劇「黑桃皇后」序曲(蘇佩Franz von Suppé1819-1895作曲) |
澳底登陸、北白川宮/臺北入城照片 | - | ||
太子行啟 | 配 | 小號〈君が代〉 | |
總督府 | - | ||
臺北主要機關:高等商業學校、醫學專門學校、臺北高等、圖書館 | 配 | 揚琴、二弦演奏曲 | |
臺北大稻埕城隍爺祭典 | - | ||
演布袋戲劇團 | 現 | 「小飛虎」戲班演出[16] | |
遶境熱鬧隊伍 | 現 | 七爺八爺、南管陣、騎馬北管陣、藝閣車、南管陣 | |
甘蔗園 | 配 | 揚琴、二弦演奏曲 | |
糖廠壓榨 | 現 | 甘蔗壓榨現場收音 | |
朝日丸 | - | ||
採茶 | 配 | 〈茶摘み唄〉(日文流行歌曲,出自古倫美亞編號80135) | |
礦產、石油、海釣、水產 | 现 | 礦業鐵道運作 | |
捕鯨魚、解剖 | 配 | 〈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演奏 | |
中2卷[17] | 捕鯨魚、珊瑚 *接續前中1卷末 | 配 | 〈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演奏 |
專賣業說明 *1933年統計資料 | 配 | 南管樂 | |
菸田、製煙、菸樓 | 配 | 臺語流行歌〈珈啡!珈啡〉前奏(出自古倫美亞唱片編號80274) | |
鹽田 | - | ||
樟腦 | - | ||
眾人圍成圓圈跳連手舞的原住民 | 現 | 唱歌(服飾疑似阿美族) | |
芝山岩/小學校/公學校 | - | ||
學校體操1 | 現 | 體操口令收音 | |
學校體操2 | 現 | 體操收音:〈朝日を浴びて〉 | |
農業實習 | - | ||
臺北第三高女跳日本舞 | 配 | 鋼琴伴奏 | |
童軍訓練、鼓號樂隊 | 配 | 軍樂 | |
蕃人青年團 | 配 | 軍樂 | |
南澳教育所-唱歌遊戲 | 配 | 〈日の丸の旗〉童聲合唱 | |
臺北醫院 | - | ||
火車之旅:鐵橋、神社 | 配 | 〈臺北市民歌〉(松山時夫 唱) | |
基隆港、孤拔將軍碑、淡水港、太平山 | 配 | 曼陀林、鋼琴演奏曲 | |
最終卷[18] | 兩人眺望角板山/新竹廟宇_擲筊 | 配 | 〈五更鼓〉跳舞音樂(出自古倫美亞唱片編號80272) |
大甲編草帽 | - | ||
儲水場_湖心亭 | 配 | 一小段輕音樂 | |
日月潭發電_杵音杵歌 | 現 | 杵音、杵歌 | |
臺南、市區鳥瞰、赤崁樓、作大戲 | 現 | 北管八音演奏 | |
延平郡王祠、嘉南大圳、灌溉水路 | 現 | 水聲 | |
阿里山鐵路 | 配 | 流行歌輕音樂(Waltz節奏,疑似臺灣流行歌) | |
塔山-神木 | 現 | 鐘聲、伐木工人的呼喊歌、木材廠 | |
臨海道路、清水斷崖 | 配 | 流行歌輕音樂(日本小調) | |
花蓮港港口、吉野村 | - | ||
臺東音頭跳舞
旁白-臺東附近的原住民純樸地工作,文化也漸漸地發達 |
配 | 音頭歌謠音樂 | |
高雄-牛、運蔗車-屏東臺糖本社-瑞竹 | 現 | 大合唱,瑞竹唱歌 | |
魚市場 | 現 | 魚市喊價 | |
恆春西城門 | 配 | 〈大稲埕小夜曲〉間奏一段(出自古倫美亞唱片編號26974) | |
恆春鵝鑾鼻 | 配 | 〈君の代行進曲〉軍樂 |
*型制寫「配」者為製作影片時的配音,寫「現」者為現場收音為主的影片段落。
整合前述表格,就帶有臺灣本土社會意義的部分,可概分幾個領域來觀察:
- 本地社會生活:霞海城隍遶境隊伍、小飛虎布袋戲班演出、北管戲等現場收音,並以南管、弦仔與揚琴的演出穿插作為配樂。
- 臺灣流行音樂:做為配樂的〈月夜愁〉,跳舞音樂版的〈五更鼓〉則穿插出現作為串場。現場演唱有〈雪梅思君〉。
- 另有幾首音樂,是以流行歌曲的前奏間奏零星片段作為配樂。
- 原住民:疑為阿美族的連手舞與合唱,日月潭邵族的杵音、杵歌的影音同步畫面,另外有摘椰子的男女演出。
- 生產線與經濟:糖廠榨蔗、伐木工的作業吆喝聲、製材所、嘉南大圳的水流聲、魚市場喊價。
- 國民教育現場:收音機體操、跳日本舞的鋼琴、屏東瑞竹合唱。
四、影片中的聲音分析—從流行歌談起
關於《全臺灣》一片中的聲景,以下略就個別議題加以說明。
在臺灣流行音樂方面。〈月夜愁〉是1933年9月灌錄的臺語流行歌,該年年底發行,同批發行歌曲有〈望春風〉、〈跳舞時代〉等等,是臺語流行歌曲崛起的關鍵作品之一,發行後即相當流行,被採用在1934年的影片中、作為第一首出现的臺灣本土聲音,可見初試啼聲的流行歌曲,確實已受到影片製作者的肯定,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至於〈五更鼓〉是俗民歌謠,影片是採用臺灣古倫美亞發行、唱片編號80272的「跳舞音樂」作品。同一音樂,我們在古倫美亞東京本社、發行編號26974的唱片中也聽得到,由日本歌手天野喜久代演唱。唱片收藏家林太崴研究指出,天野喜久代是第一位唱臺語歌的日本歌手,1932年7月由古倫美亞東京本社發表,不懂臺語的她,可能是由臺灣藝人純純指導演唱。[19]就這點來看,這首歌是當時日本人最普遍熟悉的臺灣民謠。
而兩位女性現場收音的〈雪梅思君〉,應是當時在臺灣最廣泛流行的歌曲,這首歌是從中國廈門傳來,特別盛行於藝旦界,早期多被歸類為「藝旦曲」,1931年由大稻埕知名藝旦幼良灌錄成唱片,以西洋音樂伴奏,沒想到大為流行。[20]雖是民謠歌曲,卻打開臺灣的歌曲唱片市場,歌壇核心人物陳君玉在回憶中也說,〈雪梅思君〉堪稱是台灣第一首全臺流行的歌曲。[21]
〈雪梅思君〉的歌詞內容共15大段,講述一年十二個月裡一位守寡女性的心情。表現深刻的哀怨、忠貞、與執著感情,也稱許雪梅是值得世間女性學習的榜樣。這首歌1931年大流行,臺灣社會廣泛愛唱。
在《全臺灣》影片中,兩位臺灣女性在鏡頭前大方演唱〈雪梅思君〉,影片中演唱的是第二段歌詞,內容如下:
「正月算來人迎翁 滿街人馬鬧葱葱 前街鬧熱透後巷
人𤆬人看迎翁 歹命雪梅守空房 十七十八毋嫁尫
目滓流落目眶紅 堅心守商輅親像人」[22]
▲《全臺灣》影片截圖,左為李氏彩鳳,右為黃氏鳳。兩人正在唱雪梅思君。
影片中,兩位女性斜看著鏡頭唱著這段歌,旁有二弦伴奏,相對於最新的流行歌而言,這類有故事、有戲劇感的「小曲」,仍是當時年輕人熟悉愛唱的歌謠。
除前述幾首流行歌曲之外,影片中摘用一小段作為配樂的〈珈啡!珈啡〉和〈大稲埕小夜曲〉,正好是作為主要引用唱片的另一面而被運用,如〈珈啡!珈啡〉的另一面就是〈月夜愁〉,這顯然是為豐富配樂的簡便作法。
另外有幾個聲音方面的現象是值得再細究的。
首先,開頭作為破題的配樂〈臺灣行進曲〉,是概略介紹臺灣的日本唱歌教材作品,當時的日本小學生都很熟悉。而串場使用的音樂〈五更鼓〉,曾由歌手天野喜久代以臺語演唱、灌錄唱片發表。這類的音樂應該是當時的日本人也熟知、又顯然與臺灣有關的作品。
再者,作為配樂的揚琴二弦演奏曲、南管與北管的臺灣本土音樂,並沒有在影片開頭登載的唱片清單中。或許摘自其他唱片,也或許是攝製團隊在行程中另外收錄。這類音樂內容與穿插其中的意義,猶待更深入的分析與探索。
至於影片中的原住民片段,包括摘椰子、連手歌舞、杵音與杵歌等,僅以旁白概略解說,而抽離原始脈絡,是相當樣版化的處理手法。不過,透過影音同步的杵音與杵歌演出,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邵族人的奏唱模式,1920年代以來,由於日月潭觀光的風行,關於杵音、杵歌的紀錄相當廣泛,也有多筆錄音資料傳世,不過影音同步的畫面卻至為難得,可視之為民族誌研究題材。
五、結語—「蜜司臺灣」的秘密
▲博友樂發行〈春怨〉歌單,紅玉即為李氏彩鳳。感謝收藏家林太崴先生提供。
最後,我們再把焦點拉回到《全臺灣》這部片的拍攝過程。在解析影片聲音資料的同時,關於前述「臺灣小姐」選拔一事,還追尋出一條有趣的線索。
在臺灣本土電影史當中,1932年臺北「良玉影片公司」製作的偵探電影《怪紳士》具有相當重要的定位。該片女主角「紅玉」,是公司老闆張良玉的太太,可說是臺灣第一位電影明星,她的本名是李彩鳳。令人驚訝的是,她正是1934年參加日映團隊選拔「臺灣小姐」、獲得特別出演資格的「李氏彩鳳」。[23]
換句話說,李彩鳳在參加《全臺灣》徵選前,就以紅玉為名拍過電影,也無怪她能顯得落落大方。而「紅玉」一名,在流行歌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她是博友樂唱片公司的「專屬歌姬」--領有月薪的專任女歌手,灌錄多張流行歌曲唱片,现存的唱片錄音有〈稻江進行曲〉、〈熱愛〉、〈春怨〉、〈變心〉等。
更有趣的是,在博友樂出品資料中,還有另一位藝名為「蜜司臺灣」的女歌手,聯想得到,她可能就是當時獲得「臺灣小姐」頭銜的黃氏鳳。「蜜司臺灣」灌錄的歌曲有〈大學皇后〉、〈無情的春〉等,紅玉和蜜司臺灣兩人還合唱過一首活潑可愛的臺語歌〈藝術家的希望〉(出自博友樂唱片編號85004),這首歌的歌詞是男女對唱,表現當時青年們對文藝家的仰慕。[24]
▲〈藝術家希望〉唱片圓標圖
在現存的唱片歌詞單上,刊登有「紅玉」和「蜜司臺灣」的清晰照片,取之與《全臺灣》影片中演唱〈雪梅思君〉時兩位女孩對照,面貌特徵確實相當神似。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影片中演唱〈雪梅思君〉者,左側為李彩鳳、右側是黃鳳,而她們後來都加入了博友樂唱片擔任流行歌手,時間就在1934年的後半年。
聘請兩位美女作為歌手的「博友樂」,是當時純本土資本的音樂製作公司。博友樂一名起於Popolar的臺語音譯,該品牌由茶商「同榮商會」老闆郭博容創立於1934年,作為茶商小老闆,郭博容熱愛文藝活動,開設西餐廳,接手企業後更開設唱片公司。博友樂經營時間不久、出品唱片也不多,主力經營臺語流行歌。[25]
循著李彩鳳與黃鳳的倩影,我們發現一條相當有意思的關連線。線的一頭是臺灣總督府補助拍攝的國策宣傳影片製作,另一頭,是良玉影業、博友樂唱片公司,這類積極推動臺灣本土娛樂業的本土資本家。在以往的研究與認知中,幾乎是兩條平行線的領域,透過這件事,似乎被拉連了起來。
做為貢獻國策的影片拍攝行動,表現了一個去脈絡化、平版化的臺灣特色影片,不過,臺灣人在這當中,卻找到了展現自我的機會,甚至還打算趁勢而行、借力使力,援以做為本土影視業的資產。
電影的出現,推動了視聽感受的同質化,特別是有聲電影出現後,排除了辯士在影院中的聲音表演,就某方面看來,1930年代大眾文藝的發展,似乎讓大眾的認識、感知同化了。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臺灣人始終能找到自己觀影的方式、聆聽的角度,甚至發展出別具自我特色的生活面貌,進一步企圖開拓自我的小天地。
這樣的歷史實況,隱藏在光影、音聲交錯間,正是我們在觀看歷史影像時,最容易疏漏、卻也特別有意義之處。
引用文獻
1. 〈トーキー映畫 「オール臺灣」完成 十七日神戶發で送納〉,《臺灣日日新報》,1934/9/13,7版。
2. 〈ミス臺灣の榮美子さん 中野忠晴君と結婚! 十一月に東京で擧式〉,《臺灣日日新報》,1938/9/21,夕刊2版。
3. 〈日映トーキー班が ミス臺灣を募集 十三日から十五日まで三日間 臺日會議室で應募者を審查〉,《臺灣日日新報》,1934/6/13,7版。
4. 〈花の「ミス臺灣」〉,《臺灣日日新報》,1934/6/16,7版。
5. 〈朝日丸入港〉,《臺灣日日新報》,1934/6/12,7版。
6. 〈藝術家希望〉,臺史博網站「臺灣音聲一百年」。
7. 《新刊雪梅新重臺別合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1年10月出版。收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歌仔冊與唸歌」。
8.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5.001.0165。
9.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5.001.0170。
10.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7.006.0004。
11.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7.006.0006。
12.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北:前衛,2002。
13. 三澤真美惠,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14. 不著撰人(陳君玉發言)。〈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4卷2期,1955,臺北,頁57–68。
15.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
16. 林太崴,《玩樂老臺灣:不插電的78轉聲音旅行,我們100歲了!》。臺北:五南書局,2015。
17. 許丙丁原著、呂興昌編校,《許丙丁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
18. 陳怡宏,〈臺史博館藏1920-40年代「旅遊素材」呈現之臺灣像〉,《歷史臺灣》創刊號,2010.10,臺南,頁118-153。
19.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20. 黃裕元,《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21. 葛西周,〈植民地期臺湾の文化映画における聴覚的要素の検討〉,《殖民地臺灣の映画》,東京大學出版會,2018,頁171-200。
📽全臺灣:一九三0年代臺灣紀錄影片選輯 DVD熱賣中!附導讀手冊。
可至臺史博 博物館商店 購買,或參考以下網路商店:
讀冊生活 購買頁
博客來網路書店 購買頁
三民網路書店 購買頁
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買頁
[1] 相關影片見《全臺灣》第一卷。《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7.006.0006。關於這部片的名稱,當時報載有寫作「オール臺灣」,後人有稱作「實寫全臺灣」,也有稱作「全臺灣」者。本文依影片片頭的片名稱為「全臺灣」。參考:陳怡宏,〈臺史博館藏1920-40年代「旅遊素材」呈現之臺灣像〉,《歷史臺灣》創刊號,頁129-132。葛西周,〈植民地期臺湾の文化映画における聴覚的要素の検討〉。《殖民地臺灣の映画》,頁171-200。
[2]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北:前衛,2002),頁297-299。
[3] 三澤真美惠,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96-98。
[4] 關於這個機構目前仍不明確,可能是為專門拍攝新聞紀錄片的組織。經學者初步調查,1930年代以「日映」為名發表的新聞片,也僅有來臺拍攝後發表的作品《全臺灣》與《守れ臺灣》兩部。在二戰期間,「日映」常用來專稱1941年成立的電影統制機構「日本映畫社」。葛西周,〈植民地期臺湾の文化映画における聴覚的要素の検討〉,頁190。
[5] 〈朝日丸入港〉,《臺灣日日新報》,1934/6/12,7版。
[6] 相關資訊出自《臺灣日日新報》新聞報導。〈日映トーキー班が ミス臺灣を募集 十三日から十五日まで三日間 臺日會議室で應募者を審查〉,《臺灣日日新報》,1934/6/13,7版。〈花の「ミス臺灣」〉,《臺灣日日新報》,1934/6/16,7版。
[7] 據報導指出,中野忠晴是在1937年4月的臺灣巡迴演出中,認識了上臺獻花的吉川榮美子,兩人戀愛結婚。〈ミス臺灣の榮美子さん 中野忠晴君と結婚! 十一月に東京で擧式〉,《臺灣日日新報》,1938/9/21,夕刊2版。
[8] 〈花の「ミス臺灣」〉,1934-06-16,7版。相關介紹在戲據研究者呂訴上的《臺灣電影戲劇史》一書也有提到。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頁9-10。
[9] 〈トーキー映畫 「オール臺灣」完成 十七日神戶發で送納〉,《臺灣日日新報》,1934/9/13,7版。
[10] 在陳怡宏與葛西周的論文中,分別從觀光旅行以及聲音的運用,分析了館藏《全臺灣》影片內容。陳怡宏,〈臺史博館藏1920-40年代「旅遊素材」呈現之臺灣像〉,《歷史臺灣》創刊號(2010.10,臺南),頁118-153。葛西周,〈植民地期臺湾の文化映画における聴覚的要素の検討〉。收入三澤真美恵 編,《殖民地臺灣の映画》(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頁171-200。
[11] 相關聲音方面的分析,以葛西周〈植民地期臺湾の文化映画における聴覚的要素の検討〉一文中的分析為基礎,加以補充。
[12] 指旁白以外的聲音內容編制,「配」表示是事後配音,「現」表示是畫面中的現場音。
[13]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7.0006.0006。開頭有片頭,是為第一卷。
[14]關於〈臺灣行進曲〉,以1938年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徵求的宣傳曲較為有名。至於《全臺灣》當中使用的〈臺灣行進曲〉,是描述臺灣特色的學校唱歌曲,唱片發行於1929年。網路上有分享該唱片播放錄影片段,網址如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N9zP_JPXE。
[15]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7.006.0004。
[16] 影片中彩樓上寫有「小飛虎」字樣。許丙丁在一篇講述臺南布袋戲發展的文章中提到,曾在大上帝廟邊看過「小飛虎」戲班的演出,推測拍攝內容即該團的演出。相關線索感謝陳龍廷教授提供。參考:許丙丁,〈臺南地方戲劇的變遷〉。收入許丙丁原著、呂興昌編校,《許丙丁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頁342-343。
[17]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5.001.0170。
[18] 《實寫全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2005.001.0165。
[19] 林太崴,《玩樂老臺灣:不插電的78轉聲音旅行,我們100歲了!》(臺北:五南書局,2015),頁248。
[20] 1931年2月至6月間錄音(錄音編號為F.E.35-38),以「改良鷹標」、「飛行機」商標發行,一套兩張,後來又再以利家商標再版。這張唱片是以「爵士管弦樂團」(Jazz-Ochestra)伴奏,歌曲脫自漢人民謠,卻在音樂格式上力求突破。
[21] 不著撰人(陳君玉發言),1955。〈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4(2): 57–68。
[22] 相關歌詞詳見當時發行的歌仔簿。《新刊雪梅新重臺別合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1年10月出版。收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歌仔冊與唸歌」,網址http://cdm.lib.ntu.edu.tw/cdm/landingpage/collection/kua-a-tsheh。
[23] 電影研究者呂訴上在論著中有提到相關訊息。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頁7-9。
[24] 相關歌曲資訊來自唱片收藏界,相關清單可參考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1),頁110-111。歌曲內容可查閱臺史博網站「臺灣音聲一百年」,可試聽音樂內容。如〈藝術家希望〉網址:/audio/zh-TW/Item/Detail/568ead55-3198-47ac-95d4-008721b56a79。
[25] 黃裕元,《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臺史博,2014),頁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