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音聲資料室 > 台灣聲音百面+林投姐的誕生~9月知音分享會
字級

台灣聲音百面+林投姐的誕生~9月知音分享會

類別: 活動報導

日期: 2025/09/16

點閱數: 63

 

台灣聲音百面《林投姐》第二集A面

時間:2025年9月10日 10:00-12:00

南渡策室 參與紀錄

 

九月份的知音分享會,特別由黃裕元老師率先分享上個月在屏東內埔鄉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舉辦的「第6屆聲音的台灣史研討會:唱片產業同文化製作」,一直以來都很支持研討會的客家文化發展中心,這次和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關於「聲音」的討論,隨著每一屆研討會的舉辦,逐漸拓展對聲音的想像,各路學者帶來不同的觀點,除了歷史學之外,從社會角度探討的社會學、從歌詞研究角度切入的文學、以及大眾傳播學、戲劇學等等,也包含上個月知音分享會范欽慧老師提到的聲景的概念,相關討論的範疇可以說是越來越寬廣。

 

台灣很多聲音、唱片的研究需要追溯到日本,日治時期當時台灣錄音資料的母帶,都會送回當時的唱片重鎮,位於東京的古倫美亞總公司進行後製,在1970年代,古倫美亞將當初錄音的母帶,都捐給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所以台史博和日本民博合作,做一系列台灣老唱片資料解讀研究,也將研究成果共享回日本民博。

這次研討會也讓日本民博知道台灣聲音研究的進展到哪,也彰顯這些只有台灣人能做的研究實在刻不容緩。台史博在2019年拿到六十幾筆資料,最近終於解讀完畢,資料內容主要是笑詼、囡仔歌,剩下一千多筆,主要是流行歌、歌仔戲比較多。目前的初步研究以目錄學為大宗,從外觀、建檔的資料、封面、製作者、錄音時間地點等等的考據為主,至於進一步的內容解讀則需要大家共同協力。這也是聲音研究有趣的地方,大家生活經驗、語感是不一樣的,互相截長補短,一起進步!

研討會總共兩天,第一天的開幕由徐儀錦老師和竹頭背客家八音團演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研討會時間提醒的聲響是敲客家八音的鑼,讓研討會格外生趣。緊接著,民博副館長福岡正太,分享《草津節》研究,是日本溫泉區「草津」的地方民謠;下午有黃國超針對鈴鈴唱片的研究;盧韋理研究算魚仔歌;還有台大音樂學研究所的陳婉菱以目錄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台灣戰前唱片,值得一提的是,婉菱老師也在台江社大開課教寫曲,將教學理論教材化,每年帶學員編曲寫歌、舉辦發表會,剛好本週9/12(五)作曲發表會會在台江文化中心舉辦;而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來自彰化高中語資班的黃宥翔,討論日東唱片的台語「時局歌」,分析當時和戰爭有關的歌曲;台大音樂學研究所碩士宋翎婕研究《陳三磨鏡》;傅裕惠從劇場的角度研究台灣現代劇場和許秀哖;施炳華老師分享《陳三磨鏡》分析。

研討會第二天,則由黑膠收藏家黃士豪(黃氏好)和陳景昭開場表演,一樣是一整天豐富的學術討論。王櫻芬從帝國殖民史看唱片產業;客發中心的洪登欽做六堆地區客家八音的研究;張佩琪從竹中合唱團研究出發,談台灣的合唱教育;下午劉麟玉老師分享日語文獻裡的「客家」與「客家音樂」;以及研究分享會,與日本學者交流客家音樂研究。

快速瀏覽了兩天的研討會內容,讓人目不暇給,也感受到台灣多元文化的活力,與音樂研究學者們對台灣繽紛聲響的愛與熱情!

 

裕元老師分享兩天研討會的內容

 

而音聲徵集的部分,書正和芳瑢分享高雄武廟市場的魚貨叫賣,畫面中的阿伯大聲叫賣,還邊叫賣邊喝酒,身旁阿姨則負責炒熱氣氛,比較常看到是被動賣菜的比較多,這種主動叫賣的形式,比較少見,非常有趣。書正老師用「童乩 tâng-ki 」、「桌頭 toh-thâu 」來形容兩位叫賣者互相搭配的關係,也引發一陣討論有沒有詞用以形容這種雙人叫賣的模式?「糶手thiò-tshiú 」是指喊價者,不過對於另一位搭配叫賣的人的稱呼暫且沒有結論。

 

書正老師分享和芳瑢去武廟市場的所見所聞

 

接著,分享會繼續來聽《林投姐》第二集A面,大家針對文本的用字用詞,照慣例也衍生出許多有趣的討論。39段, 「hiaⁿh」的正字為「挔」,意思為用手拿衣服或布類;70段,「大故 tāi-kòo 」,意思為大事件、瞬間的事情,也引起一陣討論,新化大哥認為語意也很接近「大過 thài-kò 」 ,是時間上足夠了的意思,供大家參考;110段,「搭頭 tah-thâu 」,主要指男女的對象;112段,「閬港 làng-káng 」,意指開溜、逃離現場,也延伸查「làng」在台日大辭典中使用的漢字是 「曠」,例如,曠雨縫,指趁沒雨的時候;114段,面皮「卌(siap)幾重」,指臉皮很厚,有四十幾層這麼厚;117段,「削剝 siah-pak」。

 

宗寶大哥認真聽《林投姐》、認真做筆記準備討論

 

這一次也聽到許多曲調改編的歌,完全大飽耳福!43段,曲調是《男子漢》;77段,曲調是《旅笠道中》;95段,曲調是《阿里郎》;97段,曲調是《思雙枝》;118段,曲調是《負心的人》。眾人豐富的音樂史知識和對旋律的辨識度另人佩服!

 

新化大哥熱情分享許多台文知識

 

這次知音分享會,裕元老師分享了研討會的內容,光是看到這些玲琅滿目的研究主題就已經讓我大開眼界,也打開我對於「聲音」與音樂史研究的想像,在多語、多元文化的台灣,一定也還有更多更多音樂和聲音等著我們去挖掘、去了解。而下個月令人期待的,除了《林投姐》劇情即將面臨大轉折之外,下一次知音分享會,邀請到2025年台語文學創作獎—小說首獎的陳龍廷老師,他不僅是作家,也是一位專業的布袋戲研究者,將在下個月知音分享會來到現場與我們分享交流!

 

九月份知音分享會大成功!

 

關鍵字詞小整理:

挔 hiaⁿh:意思為用手拿衣服或布類。

大故 tāi-kòo :意思為大事件、瞬間的事情。

搭頭 tah-thâu :主要指男女的對象。

閬港 làng-káng :意指開溜、逃離現場。

卌 siap :sì-tsa̍p 的合音詞,指四十。

削剝 siah-pak :華語「剝削」。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