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BL廣播劇的相遇相知/王千華
類別: 文章分享
日期: 2021/01/23
點閱數: 1495
我與BL廣播劇的相遇相知
作者:王千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生)
在枯燥乏味的通勤路上或夜深人靜的孤寂夜晚,閉上眼睛聽著從耳機傳來此起彼落陌生男子的聲音,他們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不禁惹人想認真的聽下去,此時腦海中也開始配合著不同的背景音效浮現各式各樣的場景,根據不同說話者的聲調語氣勾勒出他的容顏形體,在忙碌建構耳內世界的同時,不知不覺消磨了時間也忽略了所處在於的空間,用學術一點得名詞來說明就是音景(Soundscape)的概念,宛如自己已身處在自我建構出的BL劇院中快樂且興奮著,對於BL廣播劇愛好者的我而言,小確幸就是這麼的純樸簡單。
身為深閨腐女網羅各式各樣形式的BL作品是一種內建的義務,BL廣播劇正是由聲音來表達出BL(Boy’s Love)那看似禁忌不可言語的愛的故事,而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的中文BL廣播劇作品, 是由中國網路IP BL小說改編而成的BL廣播劇《社交溫度》,這是一部小清新的BL作品,講述著在美國大學遭冷眼的交換生受與原對受有偏見的學霸攻,通過交友軟件意外愛上對方並且破冰的愛情故事。
(圖一)廣播劇社交溫度繪圖(擷取自網路)
聽著含有情緒豐滿的清新軟萌的聲音以及低沈的嗓音一來一往說著台詞,以及通過後製搭配著應有的特效與背景音,有聲有色的交織出一場清新小品的聲音戲劇,從前期交友軟件上的曖昧,再到後面終於見面並且發現原來就是對方,都能從聲音表達中感受到CV(Character Voice)們在情緒上的控制,並且引起聽者的情緒共鳴,就像是劇中破冰之前的那一場戲,受的聲音如泣如訴委屈地控訴攻的欺瞞,尤其當那句:「原來......一直以來...... 你都在把我當傻子耍著是吧!」擁有著飽滿情緒在裡頭,說出口的那剎那間整個人的心都跟著聲音節奏一起揪了起來,默默地也被帶入了那悲憤的情緒,為他落下了一滴淚。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聲音魔力吧!回看今日,BL廣播劇(日本稱為BLCD)陪伴我度過許許多多的一人時光,而我與它的相遇相知也是一場說不上來的奇妙旅程,我一開始對於聲音產生興趣也是從看動漫開始的,當時對於聲優特別迷戀,認為一個人能配出許多不同聲線的聲音實在是太厲害了,漸漸的對一些聲優著迷,像是神谷浩史、福山潤或櫻井孝宏等等,也是這樣讓我有這個機會去接觸日本的BLCD,與展開了收聽日本、中國以及台灣三地的BLCD、廣播劇之旅!
還記得一開始接觸BLCD、廣播劇時,我感到異常的興奮與激動,對於那時還是個二八年華的少女而言,猶如進入到一個全新的聲音世界,從來都不知道原來純聲音的戲劇,也能讓人臉紅、心臟小鹿亂撞或者是難過的潸然淚下,直到現在也是如此!但初期對於聽日本BLCD需要仰賴字幕翻譯這件事,令日文能力極差的我感到相當的沮喪與兩難,那時一直在心中想著:倘若今天聽廣播劇還需要看字幕,那不就失去BLCD、廣播劇純「聽」的本意了嗎!
所幸因緣際會之下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開始接觸到中國的BL廣播劇,儘管這樣解決了語言上的隔閡不用看字幕了看似卻一樁心事,但其實一開始剛聽的時候仍對於中國的兒化音超級不習慣,再且中國的BL廣播劇CV多半來自於業餘的廣播劇社團,也就是素人配音,並非像日本聲優一樣受過專業的聲音訓練,所以在收聽作品時真的需要再三看評論才能安心服用。
但也因為早期中國廣播劇多為素人進行創作,因此近年中國開始發展類似Podcast的聲音平台,開始讓素人們或業餘的廣播劇社團有集中展示聲音作品的空間,漸漸的開始有系統的發展各式各樣的廣播劇作品,在作品質量也比十年前好上許多,能聽到許多令人怦然心動的嗓音,就像是倔將的小紅軍或天空兩位中國CV,一個是霸氣側漏總裁攻的低音砲,穩重低沈的聲音響起猶如大提琴般,讓人一聽就想臣服於總裁的西裝褲下;另一個則是溫柔腹黑攻的香醇牛奶音,好似睡前一杯濃醇香的熱牛奶,溫暖了你的身心脾肺腎等等,當這些CV的聲音從耳機傳入耳內時與大腦浮現出的幻想畫面產生共鳴,讓人不沈淪在他們的聲音故事中也很難。
與此同時我也開始在網路上尋找,屬於台灣本地創作的BL廣播劇或是廣播劇社團,結果卻令我感到失望。不能否認台灣有很厲害的專業的配音老師們,但偏偏在BL廣播劇這一方面的作品寥寥無幾,而在網路平台上的廣播劇團,像是聲音無限廣播劇團、嗓音不甜也有春天,儘管多多少少能聽到有趣的BL廣播劇,但產出的作品數量不及中國,再來便是香豔刺激的內容相對也少,也因此只好繼續仰賴中國的BL廣播劇資源以及日本的BLCD。
然而回朔台灣早期的廣播劇歷史,是於日本殖民時代引進來的現代化設備之一,在當時廣播不但滲透進人民的生活當中,廣播劇也成為紅極一時的廣播娛樂文化下的產物,但隨著廣播式微,以廣播作為媒介的廣播劇也漸漸淡出閱聽眾的視野。許多學者認為廣播已不再是過去麥克魯漢所謂的熱媒體,而是將死媒介的一員,但令人意外的在進入網際網路之後,Podcast的出現似乎讓廣播有置死地於後生的機會,也讓廣播劇跳脫傳統媒介限制,形成一種小眾文化,保留廣播聲音表述的特性,並發展出有別於傳統廣播的產出形式,只要有設備人人都有機會進行聲音的產製。
也因此樂觀地想,或許能將廣播的式微看作是一種另類的等待,等待它與其他文化進行交織又或者是新的科技結合,值得慶幸的是,廣播劇最終夾帶著BL次文化與網際網路下出現的新媒體形式Podcast,一同強勢回歸闖入我的視野當中,並且對它為之瘋狂!
參考文獻
1.張毓如,〈打開台灣文學的耳朵-五○,六○年代的廣播小說及其文學文化網絡〉。《臺灣文學 研究學報》,第21期(2015),頁71-106。
2.王淑美,〈媒體科技與現代性—回溯三〇年代臺灣的廣播經驗與都會生活〉。《新聞學研究》,第127期(2016),頁 1-37。
3.李定瑋,〈個人化廣播新媒介—Podcast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www.nhu.edu.tw/%7Esociety/e-j/47/47-34.htm,2020/03/15。
4.蔡如音,〈Podcast的科技、媒介、與文化形式(一): 走入媒介史,走出「影音」的陰影〉,共誌,http://commagazine.twmedia.org/?p=4625,2020/04/10。
5.潘玲娟,〈Podcast(播客)的興起對傳統廣播的影響〉,復興崗學報,第94期(2009),頁105- 122。
6.〈社交溫度〉,MissEvan 貓耳 FM:https://www.missevan.com/mdrama/drama/22509,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