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研究分享 > 《拐了不識人》無話講茭荖@2023.10 知音分享會
字級

《拐了不識人》無話講茭荖@2023.10 知音分享會

類別: 活動報導

日期: 2023/10/18

點閱數: 305

  接連經歷了中秋與國慶兩個連假,總算是又回到了熟悉的臺史博,跟這些樂於分享、樂於付出的知音們見面了。雖然這回我們的全勤知音——宗寶大哥不便參加,但幾個月沒見的永欽大哥則終於是排開了他忙碌的水庫導覽工作,重新回來與我們見面。

  「雨水若濟,水庫人就濟」永欽大哥用他一慣酷酷又低沈的嗓音說。原來在雨水充足、水位高漲的時候,乘坐水庫觀光船能看到的景色會遠比乾涸時更美,特別是他口中猶如夢幻一樣的夢之湖。接著永欽大哥便開始了他的「水庫導覽——台史博版」,從烏山頭的清淤方法講到全台各水庫的容積比較,有提早上線的聽眾知音想必也是跟著學習了一番,彷彿親自走了一趟烏山頭。

  這回的音聲徵集我們首先聽到的是自高雄的「垃圾車廣播」,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垃圾車除了固定的音樂聲之外,還開始負擔了各種宣導的功能。有時是對垃圾回收的說明、有時則是政令宣導或活動宣傳。這次要播的便是一系列高雄市長陳其邁所錄製的「反詐騙」、「禮讓行人」、「登革熱防治」主題的三段廣播。接連對照了華語版與台語版,大家都深感台語版應該是單純照著華語版下去直翻,既失去了台語的韻味、用字也顯得比較生硬。不禁讓人回想起幾個月前朱英韶小姐錄製的「高雄市消防局清明節宣導」,裡頭的台語就用得十分生動有趣,令人回味再三。

  緊接著登場的是一段「牽亡歌」的錄音,比較可惜的是這個版本是從風中燈牽亡歌團的團長林宗範的講座中錄得的,並不是實際的喪事現場。所以雖然詞曲音律錄得十分清晰,但就是少了一些韻味。照永欽大哥說的,若是在現場聽會多很多男女扮演、對答,場面也會更熱鬧。阿元很快地聯想到了知音分享會早期曾解讀的一張唱片《尪姨笑話》裡也有類似的音樂,立即從資料庫裡翻出來對照著聽,果然兩者除了有類似的旋律以外,還有像「草埔」、「獻紙燒錢」、「奈何橋」等共通的詞彙。不過牽亡歌是頌唱者帶著亡靈歸於陰曹地府,

  《尪姨笑話》則是通靈者「尪姨」帶著生者潛入陰間問事。這兩段相差近百年的聲音資料隔空呼應,雖然演唱的目的已不相同,但仍讓人深刻感受到歷史傳承以及文化的演變。

  最後是由資深知音新化大哥提供的兩張照片談起,其中一張是在烘烤龍眼的照片、另一張則是他站在兩三層樓高的龍眼樹上採龍眼的照片。這兩張照片可不是要拿來炫耀新化大哥老當益壯,他是想透過照片來說明一句台語俗諺「無話講茭荖」。根據新化大哥的說法,這句俗諺當中裡的「茭荖」除了有可能是代表彰化芬園的古地名之外,也有可能是盛著龍眼烘乾的篩狀容器,借喻說話的人聊不出什麼新鮮事,連這種生活器皿都拿來當話題「尬聊」。或許這種俗諺的考證沒辦法立即下定論,甚至可能不存在唯一正確的解答,但透過這種探討與分享,我們又能多保留一些隨時會被忘記的生活殘片,讓它再被記得久一點、傳頌久一點。

   進入最後的曲盤解讀時間,雖然集合眾人之力,但絞盡腦汁也僅僅完成了第一段的《拐了不識人》,其中的許多詞語即使我們敲推再三,也還是沒能成功解讀出來。在此呼籲對於這張唱片感興趣的知音趕快加入救援,讓我們集思廣益,早日讓這張唱片故事的全貌能夠重現。若是你想參加,請現在就打開你的行事曆,把11月8日的早上10:00-12:00劃上一個醒目的星星記號。十一月份知音分享會,我們線上線下,不見不散。

 

關鍵字詞小整理:

茭荖:ka-ló;。篩狀的農具,一說是用來裝米,也有人說是用來烘乾龍眼。寫作「茄荖」時指地名,即今彰化芬園一帶。

無話講茭荖:台語俗諺。指說話言不及義,或是硬要說些沒營養的事來「尬聊」。

尪姨:ang-Î。靈媒、巫婆,能通鬼神以替人祈福消災、占卜等職業的女子。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