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船歌蕩漾臺灣/黃裕元
類別: 文章分享
日期: 2017/03/28
點閱數: 16083
作者:黃裕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自日本時代以來,臺灣出版的唱片就有銷售到南洋的紀錄,1960年代開始臺灣歌星赴東南亞巡迴公演成為常態,而1970年代之後國語歌壇重心移至臺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歌手也來臺發展。除了這些有形的、跨越國境的活動之外,無形的「旋律」更是做為先鋒,很早就千變萬化地渡海來臺……
音樂無國界
常言道:「音樂無國界」,又有句話說:「商人無祖國」,當商人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音樂的穿透力加上利之所驅,任何邊境都可視若無睹、穿梭自如,於是,近代商人與音樂最成功的結合方式—流行音樂,常成為「文化越境」現象的先鋒部隊。我們要了解臺灣與東南亞的交流歷程,自然要了解在流行歌曲領域的精采表現。
在筆者整理翻唱成知名國臺語歌曲後,發現有個有趣的共通點:幾首耳熟能詳的歌,都與船、河流等水文現象有關。比如〈梭羅河之戀〉、〈相思河畔〉等等,可聽見其原曲風貌,但也有在改編過程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如〈甜蜜蜜〉就是一個相當特別的例子。
圖說:知名國語歌曲〈相思河畔〉是改編自泰國的暹羅語民謠,也是翻唱東南亞歌曲的先驅。圖為60年代臺灣唱片廠翻版製作的香港時代曲唱片。
來自印尼的〈甜蜜蜜〉
鄧麗君的絕世小品〈甜蜜蜜〉,靈巧有趣,1979年9月首次灌錄發行,那時並未有掛名作曲,僅以黃河作詞,也就是知名作詞家莊奴。原來曲調是來自印尼爪哇西端萬丹省的民謠,原曲名為〈Dayung Sampan〉,就是划舢舨船的意思。
大家一定很好奇,原曲唱的是什麼呢?是不是也那麼甜蜜可愛呢?第一段歌詞稍加對應排列,便可以唱了:
甜蜜蜜翻唱 | 原文歌詞 | 原曲歌詞大意 |
---|---|---|
甜蜜蜜 你笑的甜蜜蜜 | Naik sampan Sampan didayung | 登上舢舨,划著舢舨 |
好像花兒開在春風裡 開在春風裡 |
Sampan pun m'laju hai nelayan ke pantai nan biru |
漁夫快速划到蔚藍的海邊 |
在哪裡 在哪裡見過你 | Kalau tuan mencari jodoh | 如果你想尋找伴侶 |
你的笑容這樣熟悉 我一時想不起 |
Jangan mencari hai nelayan Selalu cemburu |
不要找漁夫 (他)時常嫉妒 |
啊 在夢裡 | Ya ya ya ya | 呀!呀!呀!呀! |
除了歌詞不同之外,原曲的意境是打漁人搭著舢舨船捕魚,歌詞是漁夫之間的碎語、對話和吆喝,除了〈甜蜜蜜〉所擷取的幾個小節曲調之外,還穿插幾個較長的音節,所以原曲的節拍較緩慢、漫長些。
所以說,這首歌在跨越語言邊界的同時,經由改編者的巧思,也從對唱式的小調民謠轉型成朗朗上口的流行歌,加上鄧麗君輕柔歌聲的魔法力量,漁歌搖身一變,竟成了歌頌婉約少女的輕鬆歌曲。
圖說:〈甜蜜蜜〉出自鄧麗君1979年《難忘的一天》唱片專輯,成為她的代表作之一。
來自蘇門答臘的〈船歌〉
在〈甜蜜蜜〉走紅幾年之後,另一首印尼的船歌也被改編成國語流行歌,走紅了一陣子,名為〈船歌〉。這首歌的改編特別保留了原曲的情調,鄧麗君、費玉清翻唱灌錄後,光頭歌手凌峰又把這首歌精采地演譯了一遍,蔚為經典:
嗚喂~~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
船兒呀隨著微風盪漾
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這首歌背景有小小聲的反覆合唱:「西西嗦」,那背景聲常被人忽略,但正是原曲精髓之所在。原曲的名字就叫「Sing Sing So」,據說是來自蘇門答臘中部巴達克人的船歌,他們主要從事農漁捕撈,經常在湖上泛舟唱歌。這首「Sing Sing So」後來成為印尼的流行歌,以固定音型作為伴唱,曲調悠揚,略帶哀傷,表達了一種思念之情。
圖說:青山原唱的〈愛情哪裡來〉,又有翻唱為〈出人頭地〉,也是印尼歌翻唱而來的。
改編再改編的〈梭羅河之戀〉
再回來談談翻唱之間保留「南洋風情」的歌曲,也就是印尼民謠代表性歌曲—〈梭羅河之戀〉(又名〈梭羅河畔〉)。這首歌濃厚地傳達了某種異國風情,恍然一聽,不太能明白究竟是哪裡的歌謠。有點夏威夷、又有點巴西,熱情、浪漫卻又舒緩自在……
「Bengawan Solo」,原來是印尼爪哇島上最長的一條河流。歌曲有國語版、也有臺語版,第一句都保留了原曲的「Bengawan Solo」歌詞,歌詞都是關於熱帶河畔風景的浪漫情歌。能保留原曲的情調,我想跟原曲的背景有些關係,這首歌是1940年爪哇當地歌手葛桑(Gesang Martohartono,1917-2010)的創作曲,在創作當時便廣為流傳,戰後被日本人帶回日本本土,翻唱成日本歌而廣傳世界。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首歌出自印尼,不過從編曲、歌詞可以看得出來,國、臺語歌壇並不是直接從印尼引進這首歌,嚴格說來,是分別從日本引進這首歌。在早期幾個香港發行的〈梭羅河之戀〉錄音裡,舒緩地展現女性高亢而有彈性的歌聲,顯然有日本翻唱這首歌時的影子(日本原唱為松田トシ),而文夏頗具個人風格的臺語歌〈文夏的曼卡灣蘇羅〉,節奏輕鬆快樂,顯然是模仿1960年重新編唱的小林旭錄音版本。
從歌詞來看,又會見些蹊蹺。原本的歌詞開頭意義大致如下:
美麗的梭羅河,我為妳歌唱。
妳的光榮歷史,我永記心底。
旱季即至,妳輕輕流著,
雨季時波濤洶湧,妳流向遠方…
至於國語版的〈梭羅河之戀〉(作詞:陳蝶衣)開頭是這樣唱的:
我愛梭羅河 美麗像畫一樣
風帆一片片 在水上不斷地來又往
我愛梭羅河 彷彿是在夢鄉
椰樹一行行 在風中不停地搖又晃
一陣陣晚風吹送吹送 河面上吹起綠湖浪
一雙雙情侶徘徊徘徊 徘徊在長堤地上
我愛梭羅河 不改 模樣
只有舊情郎不再 偎依在我身旁…
而文夏、紀露霞演唱的臺語歌詞,也都是談情說愛的歌曲。
單就歌詞我們就可以發現到,這首歌頌母親之河的印尼歌,越境到日本去,又越境到國、臺語歌壇,或失落惆悵、或欣喜舞蹈,都變成了浪漫情歌,這種多重翻越、一曲三化的本事,可說是其優美而浪漫的旋律在不同國度蕩漾共鳴的成果。至於為什麼總是變成情歌?恐怕要再追索當時的歌壇實情才能知道了。
圖說:〈梭羅河之戀〉傳遍東亞,1965年美空雲雀來臺演唱也特地選這首歌演唱。
跨越語言之牆的新花朵
總體而言,基於各種異質語言的交錯關連性,臺灣與東南亞諸國的流行音樂市場並非可用國界來劃分,反倒應以跨越國境的「語言別」來「橫向」地劃分。這樣跨越國境的市場現象,基本上是奠基於近代東亞人口的頻繁流動,以及戰爭或商業引致的交流活動,所自然而然產生的音樂傳播。
在這樣特殊的傳播環境下,東亞及東南亞的流行歌曲領域幾乎沒有「國境」的存在,比較明顯的境界差異其實是「語言」。而語言的邊境、隔閡,對傑出的音樂家、悠揚的旋律而言非但不構成壓力,反倒成為擷取精彩旋律、衍生創作的空間。在既定的唱片與歌曲製作習慣上,自然而然地穿越語言的邊境,這些美妙的旋律與歌聲,蕩漾過萬水重洋,肯定也將跨越世代,不斷地流傳下去。
※ 本文原載於《Watch Taiwan觀‧臺灣》第23期(主題:跨界人生),頁36-39。
※ 關於甜蜜蜜原曲來源地,承蒙莊維虞先生來信賜教修正,特此申謝。(201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