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研究分享 > 〈奌灯紅〉初接觸的想像/施瑞樓
字級

〈奌灯紅〉初接觸的想像/施瑞樓

類別: 文章分享

日期: 2019/09/21

點閱數: 1156

作者:施瑞樓(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生/東寧樂府創辦人兼團長)

(本文為投稿至「老調新風潮:第2屆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研究分享之文章,經作者本人同意刊登於本站。)


▲圖片:点燈紅唱片 黃士豪 提供

當看到 〈奌灯紅〉這3個字,眼睛為之一亮,聽到唱片的樂音響起時,更是驚嘆(感謝2011年收藏家黃世豪贈予聲音檔)!這張可能是目前出土的百年第一首台語歌曲黑膠唱片,他的前奏是「七仔戲」特有的「出台鑼鼓聲」;唱詞內容跟現今,依然在舞台傳唱的南管小戲〈桃花搭渡〉中的插曲〈正月奌灯紅〉旋律、歌詞幾乎相似;演唱的歌者,基本上以泉州腔發音,有趣的是還有他的聲腔使用現象;聽見他有勁的歌聲,聯想到百年前大稻埕的風華。本文的分享將分三點:

一、樂音響起的舞台呈現──七仔戲

    1914年,臺灣唱片初試啼聲,日人特邀臺籍藝人林石生、范連生、何阿文、何芳榮、巫石安、彭阿增等15名客籍藝人赴日錄音,從這裡開始,揭開了臺灣唱片發展的序幕。

    筆者發現其中編號4061的〈点灯紅〉的前奏和間奏使用鼓與鑼擊出: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咍七台、咍咍咍咍咍七咍。這是「七子戲」特有的鑼鼓介,「鑼鼓介」是當沒有口白,沒有唱曲時,七子戲演出運用一個鼓和一面小鑼,配合腳步的快慢,打出「咍(tainn5)咍咍」的聲響,稱為:「拍咍咍啊!」。

    「七子戲」又名「梨園戲」、「南管戲」、「七腳仔(tshit-kioh-a2)[1]」,它有獨有的「十八科母」演出身段,與演出口訣,其中「三步進,三步退,三步到台前」是出場亮相的基本準則:咍咍咍咍咍咍咍(三步進)、咍咍咍咍咍咍咍(三步退)、咍咍咍咍咍啄咍(三步到台前)。有進有退是因為舞台很小,而且身段是沿襲懸絲的動作,傀儡操作抽線和放線的身段使然。

    由此可聽見〈点灯紅〉使用了「七子戲」特有的鑼鼓介,來當A/B面唱片前奏,急速的打擊,使聽者感受到活生生的跳出一個,活潑有勁的演員出來。

    這是筆者的學習與演出經驗,再連結「合和藝苑」南管戲《韓國華》演出的影音檔,韓國華出台前暨出場的鑼鼓介可供應證,此曲跟南管戲是相關的(0〜0.30)。韓國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6VFvtbPgog。2019/8/20搜尋。

二、奌灯紅在桃花搭渡劇中的應用

   〈桃花搭渡〉相傳是宋代發展於潮州的閩南小戲(待考證)。劇情描述:   

    熱心、俏皮的婢女桃花,奉了小姐的命令,帶著書信一早要到西爐,交給小姐單戀的對象一官,過程中與風趣的老渡伯〈盤嘴錦〉,倆人在渡江上說笑逗唱、載歌載舞……劇中有動聽的〈燈紅歌〉、〈四季歌〉……等多首民間小調,是一齣輕鬆、活潑,與生活氣息非常貼近的民俗小戲。

    劇中插曲稱〈灯紅歌〉又名〈正月點燈紅〉,因南管曲本無曲名,皆取其前面數個字當曲名。

 

    台灣百年黑膠唱片〈点灯紅〉的歌詞如下:

點燈紅,點啊點燈紅,前爐那燒香伊著下爐香,君今燒香都娘插燭,娘啊娘插燭,保庇渡伯伊都腳手鬆,□□□□伊都腳的手鬆。

二月君行舟,君啊君行舟,君今拿錢伊著買,買彼號油,是多是少都共娘買,

共啊共娘買,是好是歹伊都共君收,□□□□伊都共君收。

三月君行山,君啊君行山,君今行緊伊都娘行寬,君衫誠長都娘衫短,

娘啊娘衫短,放落手袖伊都來相挽,□□□□伊都來相挽。

簪花圍,簪啊簪花圍,一頭簪花伊著兩頭垂,有緣兄哥都花來插,

划龍船,划啊划龍船,溪邊伊著鑼鼓是鬧紛紛,船頭打鼓是別人婿,

六月熱毒時,熱啊熱時,五娘樓頂伊都掞荔枝,伯卿騎馬都樓下過,

樓啊樓下過,五娘荔枝伊都掞度伊,□□□□伊都掞度伊。

   (李祥石藝師薪傳的戲劇〈正月點燈紅〉唱到第六段為止。)

 

 七月秋風寒,秋啊秋風寒,掀箱扒籠伊都迎七月半,有緣兄哥都被內蓋,

被啊 被內蓋,無緣狗鯊伊都被外寒,□□□□伊都被外寒。

八月□□秋,是啊是中秋,君今行緊伊都娘行寬,有緣兄哥都來到只,

來啊 來到只,二八佳人伊都肴風流,□□□□伊都肴風流。

九月君行山,君啊君行山,君今行緊伊都娘行寬,君衫誠長來都娘衫短,

 娘啊娘衫短,放落手袖伊都來相挽,□□□□伊都來相挽。

(註:方格是〈点灯紅〉無法辨識的歌詞。)筆者聽歌逐字記錄。

 

    桃花搭渡全劇可參考「福建閩南高甲戲 桃花搭渡」的演出,從21:20〜26:32,〈灯紅歌〉唱到6月而已,歌詞與黑膠唱片的〈奌燈紅〉差別不大,劇中插科打諢顯得俏皮、活潑,可見庶民文化的接地氣。

福建閩南高甲戲 桃花搭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yjcPqiboY

    這首百年前錄製的台灣第一張台語唱片〈点燈紅〉,歌曲中融合了「七子戲」特有的鑼鼓介,呈現高甲戲「南唱北打」的風格,唱片中歌者扯開喉嚨,有勁的演唱,就如廟會中看到的「車鼓戲」豪邁有勁的演出,使人聯想到百年前台北大稻埕的風華。

 

    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清朝咸豐10年(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大稻埕在當時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其熱鬧繁榮、流行新潮之程度問鼎全台。因為富足生活,也帶動了相當活躍的文化活動,我們從大稻埕迎城隍的活動可看出端倪。

▲圖片:大稻埕迎城隍,出自台北霞海城隍廟 (http://www.tpecitygod.org/ceremony01.html)

霞海城隍廟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一八七九年,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地方繁榮,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之故,所以廟會慶典活動盛大。

    當年台灣第一批赴日錄音記錄包括十張唱片份量,錄音年代從1914年到1937年,也就是從大正3年到昭和12年的二十四年之間,陸續出版的。

    據說其中,這十張唱片,最早出版的年代是大正3年(1914),這個時間,與台灣城市發展開始穩定的時期,大致上是相當的時間,此時,各地的戲院活動也已經日漸頻繁,其中錄音編號60,唱片編號4060的曲子是客家人用台語演唱的南管戲曲〈奌燈紅〉,她所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南管戲曲當年很受喜愛,是主流音樂。

     再者,筆者的第二位南管老師施魯先(民國前12年出生),常常跟筆者提起,當天18歲的時候(約1917年),參加霞海城隍廟會南管演唱拚台時,一首〈幸逢太平年冬〉一開嗓,把所有的人都吸引過來的光榮演唱,在當年沒有麥克風的年代,可見其嗓音和丹田之渾厚。

    當年交通不便,施魯先們在1917年被遠從鹿港邀請到大稻埕演出,跟奌燈紅赴日錄音1914年,相距不遠,更可見當年大稻埕的廟會活動,南管戲曲之受歡迎程度。

    傳統南管社歌者唱曲比較溫柔婉轉,講究行腔轉韻,最具特色的是拼音式的演唱技巧,唱片中〈点灯紅〉的歌者扯開喉嚨,跳躍式的轉折韻,那種有勁的演唱,這樣的演唱風格,較似筆者小時候於鹿港廟會中看到的「車鼓戲」豪邁有勁的演出現象。

    台灣城市發展開始穩定的時期,唱「南管」、演「車鼓戲」是當時的流行文化。以下引用1901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為例:

 

      演車鼓戲   艋舺凹□仔街藝旦色者,亦著名之老妓也。陰曆七月廿九

      日適作盂蘭盆會,乃赴新庄借來車鼓戲,是夕演唱於門前,觀者四集狹巷

      之間,途為之塞。蓋車鼓戲云者:係年少子弟平日學噪南管曲,一名車鼓

      唱,倣藝妓登檯演舞,故稱之為車鼓戲(1901.09.13 第四版 第1012號)。

        (此篇標點符號由筆者附加。)

    早期台灣車鼓戲取材自南管戲曲為多,如:〈共君斷約〉、〈恨冤家〉、〈牽君手紗〉、〈奌燈紅〉等等。這張於1914年由當時「日本蓄音器商會(NIPPONOPHONE)」台北支店負責人岡本先生,帶領林石生、范連生、何阿文、何阿添、黃芳榮、巫石安、彭阿增等15位台灣客家籍藝人,赴日本東京錄製的第一批由台灣人演唱或演奏的「台灣唱片」。筆者由當時的時空環境、樂器伴奏:鼓、弦、鑼,簡單三人組的編制,及演唱風格、演出者背景等的研判,目前出土編號4060的台灣第一張台語唱片〈点灯紅〉,有著(七子戲)的特殊打擊鑼鼓點,及粗曠的演唱風格來看,筆者推論是一首「戲曲」運用在「車鼓戲」的表演,是屬於當時「車鼓戲」的演出劇目之一。

    筆者呼籲:台灣文學研究,不應只獨尊小說或詩詞,戲曲也應該被看重;文本研究固然重要,音聲資料的保存、及再現也不容忽視。〈点灯紅〉這首於1914年赴日錄音於台灣發行,距今百年以上的台灣第一批唱片中,唯一的一首台語歌曲有聲資料,她的聲腔演唱特色及語言,是值得研究的一個面向。

 

參考資料:

吳捷秋 等:《梨園戲專輯》,台北市:施合鄭基金會,1992年。

徐亞湘 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施瑞樓 整理 :《李祥石藝師南管戲劇本--口述傳本》, 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4年。

李坤城 等:《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不插電聽唱片的時代―日治時期台灣唱片文化發展漫談〉,台北市: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范揚坤 等:《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這些老唱片裡的客家聲音〉,台北市: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李秋怡:《「桃花過渡」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施瑞樓:《鹿港聚英社南管戲之演出及〈益春留傘〉身段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施瑞樓:〈南管與我〉,《民俗曲藝》,第七期,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1年,頁67〜75。

〈点灯紅〉:編號4060唱片,台北市:日本蓄音器商會(NIPPONOPHONE),1914年。

台灣音聲100年:https://audio.nmth.gov.tw/audio/zh-TW/Item/Detail/f1321aeb-ae77-41a2-9456-aee6d81e5c16

「南臺灣留聲機音樂協會」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fz9155cfz0678sv-cfz9155cfz0678sv

台大歌仔冊數位網站:〈新刊點燈籠〉http://liamkua.lib.ntu.edu.tw/pdf/14.pdf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