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音聲一百年
:::
首頁 > 研究分享 > 【臺史博講論會】在熱情感性與冷靜理智之間——尋訪江文也的音樂與文字世界
字級

【臺史博講論會】在熱情感性與冷靜理智之間——尋訪江文也的音樂與文字世界

類別: 活動報導

日期: 2023/11/15

點閱數: 464

演講者|奈良教育大學教授 劉麟玉

撰稿者|夢想山文化有限公司 朱英韶

活動時間|2023年10月4日

 


小犬颱風來勢洶湧,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一場講論會,則在風雨即將交加之集在線上展開。此次講論會、同時也是新書發表會,邀請到奈良教育大學的劉麟玉教授主講,介紹其十多年間彙整江文也資料的成果,主編出版成的《日本樂壇十三年——江文也文字作品集》。

 

新出版文字作品集,收錄江文也的多愁善感

劉麟玉從事江文也資料的翻譯工作可說是十分資深,當時臺灣的資料並不全面,也缺乏江文也在日本的歷程。劉麟玉透過地毯式搜索,逐一翻閱戰前的音樂雜誌,奠定了她在江文也研究上的基礎與了解。當然,過去並不乏江文也的研究,尤其因為江文也的特殊身分——出生於臺灣的日本籍音樂家,最後又待在中國,病逝北京。政治身分稍嫌敏感,一直到1984年,韓國鐄和林衡哲曾出版《音樂大師江文也的生平》,近日客委會也委託發行《縱橫西東:江文也音樂文集》,劉美蓮老師也曾於臺史博分享江文也的傳記、舉辦音樂座談會。

 

而今年適逢江文也逝世40周年,臺史博出版的作品集,收集江文也在日本期間13年的作品,加上六然居資料庫提供楊肇嘉與江文也的書信文獻,讓江文也的史料更趨完整。目前初步整理的作品集,已在臺史博官網發表前半段,提供民眾試閱。作品集除了整理江文也的早期作品,以及1934年鄉土訪問團的相關紀錄之外,有別於過去將焦點置於江文也的音樂成就,作品集更關注江文也的文字作品,從中分析其字裡行間的情感流露與文筆,在每一時期細微的不同,並與其人生階段參照,能夠更加透析江文也的性格與生命體悟。

作品集中的文筆風格,一如封面照中的江文也多愁善感、浪漫感性。圖/劉麟玉主編,《日本樂壇十三年——江文也文字作品集》封面

此圖摘自文字作品集,為鄉土訪問音樂家拜會協辦音樂會的臺灣新民報社致謝留影。圖/劉麟玉主編,《日本樂壇十三年——江文也文字作品集》,頁55

 

聲樂跨足作曲,出身殖民地卻打敗母國前輩

說起江文也,最有名的事蹟是他以1934年創作的〈臺灣舞曲〉,拿下1936年柏林奧運的榮譽獎。在這之前,江文也早有參與音樂比賽,初試啼聲便有佳作。也因為參加臺灣同鄉會,因此在臺灣人社群裡,江文也算小有名氣。只不過,當日本音樂界有參賽的資深音樂家,包含諸井三郎、山田耕筰,都敗給一個在殖民地臺灣出生、當時還很資淺的江文也,可想而知,樂壇是難以接受的,因此主流音樂雜誌幾乎沒有提及此事,頂多只有報紙刊載消息而已。

 

當然,在奧運上奪獎,使得江文也一炮而紅,〈臺灣舞曲〉也在日本被出版成總譜,這可是未曾有日本作曲家能夠得到的殊榮。隨著江文也持續創作、在樂壇更活躍並陸續奪獎後,他受到更多關注。在1941年的日本音樂年鑑上,甚至也獲得簡短介紹,揭露了江文也其實是聲樂家出身,曾在聲樂比賽獲得小獎的事蹟。江文也在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也有擔任聲樂歌手,像臺史博收藏的〈肉彈三勇士〉,有江文也的歌聲,也有許多與他人合唱的作品。

 

受傳教士啟蒙,小學便對音樂有興趣

簡單了解江文也的生平,1910年出生的他,是客家人,戶籍在芝山,但出生地點是大稻埕。父執輩從福建永定移居臺灣,但之後父親又帶著全家搬去廈門,江文也在那裏讀了臺灣總督府的殖民學校-旭瀛書院。畢業後,因為母親過世,他和哥哥被送去日本長野讀書,江文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學日語,一路讀到武藏高等工科學校畢業。

 

其實江文也在廈門曾接觸音樂,早已產生興趣。據親屬說法,江文也的哥哥喜歡音樂、會拉小提琴,江文也則在小學就會彈風琴跟鋼琴。後來江文也遇到他的貴人-傳教士Mary Scott相助,介紹他去東京的YMCA教主日學、帶詩班,在那階段的思想和基督教信仰有密切關係,這些從文字記述中都可窺探一二。

 

勤奮選修,向日本前輩拜師學音樂

劉麟玉根據當時唯一培養音樂人才的東京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保存的學籍紀錄,大致可以得知江文也拜師學藝的歷程。江文也在此校是以非正規生,選修的身分,大約20歲的時候,先跟隨聲樂專長的阿部英雄,接著又向田中規矩士學鋼琴、向跟橋本國彥學作曲。不過因為橋本國彥當時去歐洲留學,江文也似乎有向吳泰次郎學習作曲,這點仍待查證。

 

越難就越要挑戰!從聲樂轉換跑道到作曲

江文也如何從聲樂家變為作曲家的?在1933年的得獎感言,他曾提起想成為作曲家的決心,但未寫出動機。劉麟玉認為,江文也本身個性有活力、又有高度企圖心,總是往困難、具有挑戰性的方向去探索。也許他自向橋本國彥學習作曲開始,便有了成為作曲家的念頭。也或許他第一次跟隨東京講師回到臺灣時,就有靈感、醞釀創作,因而後續有以臺灣為題的作曲。

 

江文也在到北京之前,從1932至1936年間,參加了「時事新報」主辦的音樂比賽,前兩年是參加聲樂類,後三年參加作曲類,都有入選或獲獎。此後在作曲家領域獲得越來越亮眼的成績,因而被「新興作曲家聯盟」推薦成為會員。此聯盟鼓舞年輕作曲家透過例會、提出新創作並演出,供會員評論,因而刺激作曲家的競爭與成長。在離開日本前,江文也一直參與相關活動和比賽,這也是發表新創作到公眾的重要管道。

 

和伯樂齊爾品相遇,「東方一躍「西方」樂壇

除此之外,江文也在作曲家聯盟認識了俄國出身的作曲家齊爾品。齊爾品對亞洲音樂很有興趣,會定期訪問中國、日本交流,對江文也印象深刻。此次出版文集中,也有江文也與齊爾品來往的書信,兩人關係緊密。齊爾品後來收集中國、日本作曲家的作品, 出版成樂譜,也就是所謂的「齊爾品選集」,在東京、上海,甚至紐約、巴黎、維也納,都有發行。其中一本《日本近代鋼琴曲集》便收錄了包含江文也在內的四位日本作曲家的作品,之後還陸續出版了江文也創作的鋼琴曲集(3冊)、聲樂曲集(1冊)及長笛奏鳴曲(1冊)。

 

未曾赴歐洲成為一生遺憾

1936年,齊爾品更邀請江文也到北京、上海做演出旅行,那正是江文也拿下奧林匹克藝術競賽榮譽獎的一年。實際上,江文也一直想到歐洲見識,尤其在獲獎後,更想到德國柏林,到現場聽演出與評論。可惜的是,當時單次乘船的船票,相當於小學老師兩年份的薪水,就連楊肇嘉也無法輕易替他籌措,因此江文也一生未曾到歐洲,成了他終生的遺憾。最後江文也病逝北京,也因為曾經歷文革,許多作品已佚失,幸虧有家屬與學者努力收集,如今我們才得以一窺這位音樂才子豐富的創作。

 

音樂大師也想跨領域搶作家飯碗?

講談會的後半段,劉麟玉播放江文也部份作品,如得獎的〈臺灣舞曲〉,一般都是管絃樂演奏的版本,但這一版是由鋼琴演奏家-井上園子所演奏的加快版,推測是因為當時七十八轉的唱片無法收錄太長的曲子,故錄下加快版。另外還有由齊爾品演出的〈小素描〉,收錄在《日本近代鋼琴曲曲集》中,這種較為粗曠、律動性的音樂,是江文也早期較常見的曲風。

 

劉麟玉也介紹此次出版作品集的另一亮點——江文也的文字紀錄。過去江文也是以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名留青史,眾人誤以為僅音樂作品才能代表他。但參照更多文字作品,才發現江文也在書寫上也有強烈風格,他在22歲寫得獎感言時,就能用華麗的詞藻表達熱情及浪漫感性的一面。劉麟玉認為,中文與日文的浪漫表現是有差異的,因此他翻譯的原則是,配合江文也的日文文字,尋找接近他思想與心境的詞彙,用相當程度的中文來表達。舉其中一段為例:

 

即使你是悲傷的家鄉,即使我的軀殼在任何地平線的盡頭流浪,我的靈魂和肉體全都是你的。
啊——!我美麗的、美麗的故鄉啊!但願我這小小的靈魂在你那芳香濃郁的土壤裡不斷地被潔淨吧!

讓這小小的存在,在你的胸懷裡始終能得以休憩吧!

啊——!美麗的島嶼啊!我誕生的故里啊!你是我永遠的寧靜啊!

(〈鄉土訪問演奏紀行 〉,1934/8)

 

從這段文字,可感受到江文也對臺灣澎湃的情感。劉麟玉說,在未接觸江文也文字作品之前,從他的音樂感覺到的是粗曠、有節奏性,甚至生命力十足、帶有民族風格的,例如〈臺灣舞曲〉、〈小素描〉、〈生蕃之歌〉都是具有律動性、結構複雜的作品。但越是閱讀江文也的文字,才發現他的另一面,若搭配去聆聽更多江文也的作品,發現部份如〈鋼琴三重奏〉等這類華麗且音色豐富的作品,依然能從中感受到江文也浪漫的表現。

 

與其文字作品參照,江文也從早期懷抱著浪漫感性、細緻與觀察入微的性格,逐漸在1937年轉變為理性、客觀的描述與分析。劉麟玉推敲,或許這與江文也無法去歐洲留學,不得不妥協,因而變得抑鬱不得志,並輾轉到中國有關係。此後江文也的文字也趨於成熟,一改過去爛漫天真,變得沉穩,其實正有如他人生階段的推進。

 

江文也真心「愛臺灣」嗎?

最後的問答時間,台史博的研究員兼組長黃裕元提出,其實一般人並無法輕易掌握管弦樂,因而也難以從江文也的音樂作品,對他有更深層的理解。因此文字作品,確實是一個描繪江文也輪廓的適當管道,經過劉麟玉的翻譯與解說,更能了解整個脈絡與感人之處。黃裕元尤其對江文也所展現的「愛臺灣」之心很有興趣,一如是江文也對〈白鷺的幻想〉詮釋,以及受楊肇嘉之邀,參與鄉土訪問團後寫下的紀行,流露對臺灣異常濃厚的熱情,黃裕元以「愛情式」文字描述,著實不誇張,畢竟江文也一生只來過臺灣兩次,也未曾長居過。

 

針對這點,劉麟玉認為,江文也的文字紀錄許多都是公開、供人檢視的,難免受人懷疑是否是一種展演。但江文也書寫文字的真心與熱情,以及其與臺灣同鄉會的互動,從中得到的啟發與認同,或許讓他確實感覺自己是一個臺灣人,尤其是在殖民這種特殊的情境之下,臺灣人受到歧視的狀況,是難以翻轉的。另外,江文也使用日本素材創作,很難超越日本人;但使用臺灣素材創作,卻可以與日本人匹敵,或許因為這樣的連結,也讓他加深對臺灣的好感。

江文也原汁原味的浪漫文筆述說高雄港灣美妙。圖/劉麟玉主編,《日本樂壇十三年——江文也文字作品集》,頁54

經劉麟玉教授翻譯後,仍顯字句中的激情。圖/劉麟玉主編,《日本樂壇十三年——江文也文字作品集》,頁53。

 

沉寂後再出發,江文也研究仍持續進行

黃裕元最後也發問,就劉麟玉的研究與觀察,這兩年累積的成果,跟先前有什麼不同,能夠讓江文也有什麼不同的面貌呈現?劉麟玉認為,早期會注意到江文也有政治考量,期待臺灣被重視,尤其江文也許多作品都與臺灣有關係,甚至在晚年,他把年輕時期的構想,放在未完成的〈阿里山之歌〉中,都加強了江文也之於臺灣的代表性。

本講論會MVP——黃裕元研究員踴躍提出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圖/臺史博提供

中研院過去曾辦過江文也逝世30周年的活動,只是此後聲量就降低、活動也變少。不過近年江文也的研究逐漸有所累積,也到達可以發表、出版的程度。像是客委會出版的專輯強調江文也音樂論述,並因為劉麟玉與家屬的接洽,使得國家交響樂團能首次演奏〈白鷺的幻想〉,也是一大突破。而臺史博則整理作品集,首次將江文也的文字作品收錄其中,讓眾人有機會以其他方式更了解江文也,其實各出版品各有值得閱讀的特點。無論如何,關於江文也的研究工作還會繼續進行下去,第二階段的成果也更讓人期待。

 

《日本樂壇十三年——江文也文字作品集》試閱版請見: https://www.nmth.gov.tw/publication2?uid=169&pid=864

 

 

 

 

前往 首頁 前往 頁首